【地评线】金羊网评:拓宽“数字之路”,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一泓 发表时间:2024-09-05 12:01
金羊评论  作者:一泓  2024-09-05
守护好文化遗产“家底”,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喜讯”不断,我国还新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

至此,我国已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而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一个个数据串联着我国文化遗产的长度,厚筑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而遗产名录不断在世界场景中“上新”,彰显了博大精深、雄浑厚重的中华文脉力量,无不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遗产名录,从历史深处走来,宛如一条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从过去流向未来,见证着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比如,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拉长”,为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等贡献了中国智慧。读懂中国,认识中国,就要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打开视野看,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不断演进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这些来自老祖宗的“遗产名录”,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鲜明特质。守护好文化遗产“家底”,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化遗产不是冰冷的过去,而是活在当下的“过去”。那么,密布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该如何近距离走进大众,吸引更多的人去认识过去,了解历史,继而增进全民的文化自信?手机一秒,史上千年。数字时代,推动文化遗产借“数”腾飞,让更多的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成为各地吸引年轻人目光、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比如,随着“云游”敦煌莫高窟的推出,“数字藏经洞”给用户带来了深度体验,敦煌文化元素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目光;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各地掀起了一股文博热潮,在AR、VR、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技术的加持下,让更多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一些沉浸式观展、新奇玩法,给游客带来了新体验。

一机在手,在家逛展,畅游全球。数字场景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因此,紧跟数字潮流,让更多的文物、文化遗产“进驻”数字世界,正成为全世界的一股强劲浪潮。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出更多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文化遗产“数字新貌”,让包括世界地质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等在内的珍贵遗产价值触达更多观众,有助于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脉进一步“活”起来,推动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我国文化遗产数量多而广,推动文化遗产拥抱数字世界,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多角度呈现,多场景展示,生动讲述好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绽放时代风华,各地应不负使命,让遗产文物真正“活”起来,焕发出人们源自心底的文化自信与活力。(金羊网 文/一泓)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