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民生为本;风雨兼程,共写辉煌。
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8倍,年均实际增长6%。收入,是人民群众最可感的幸福感、获得感。从数据看,75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75倍。收入之变,彰显着国家发展的温度,经济的“含金量”。从昔日把“解决温饱”作为最朴素的梦想,到如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追求已从简单的吃得饱、穿得暖,升华至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全方位地提升着国民的幸福指数。而这背后,没有居民收入的提升作为坚实支撑,是难以实现跨越的。
历史的表盘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着历史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脱贫攻坚,千年圆梦。到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一串串数据,不仅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奇迹,更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近1亿人摆脱贫困,这一壮举尤为直观的体现,便是脱贫人口收入的显著提升,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以及社会地位的稳步提高。
就拿农村地区来说,在广袤的田野间,科技特派员与金融助理员纷纷“下沉”至田间地头,涌现出“葡萄专家”“桃子顾问”等特色特派员,以及一群懂市场、懂种植的田野“新农人”。因为一颗“金秋砂糖橘”,广西桂林恭城观音村实现从“零收入”到年纯收入80万元的蝶变;江苏太仓璜泾镇雅鹿村农业工业“两手抓”,从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的贫困村蝶变成村级收入超3000万元的富裕村、全国文明村。人才荟萃、产业兴旺,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更使农民收入实现了显著提升。今天,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领跑城镇,年均实际增长7%,快于城镇居民年均实际增速1.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从住房条件到社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覆盖,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从棚户区改造到公租房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住房租赁市场的培育发展,人民群众共享到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供给端持续“升温”,民生福祉越来越“暖”,背后同样离不开居民收入这一坚实支撑。如今,人们“钱包”鼓了,消费场景“多面开花”,假日经济繁荣兴旺,夜经济璀璨夺目,国风潮席卷而来,各类新兴消费模式竞相绽放,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大幅增强,晕染着触动心坎的发展“暖色调”。
“收入”关键词,成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高频词,全文出现了15次,强调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幼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收入提升、幸福生活等百姓期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低收入困难群体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常态化帮扶、开拓就业渠道,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答好一份份直抵心坎的“民生答卷”。(金羊网 文/一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