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与产业变革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能军 发表时间:2024-09-27 06:55
金羊网  作者:陈能军  2024-09-27
牢牢扭住产业变革这个“牛鼻子”,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指明了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广东要勇当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尤其要着力构建适应新兴科技迅猛发展新形势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必须时刻瞄准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机遇,紧紧掌握科技创新这一主导权,牢牢扭住产业变革这个“牛鼻子”,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高地。

新发展理念的广东实践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矢志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高度总结,也是新征程上全省经济与社会建设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上的指引。

创新——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2015年广东开始创新型省份试点工作,从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需求出发,推进各类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制定一系列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政策制度,畅通要素流动,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广东已经连续7年位居科技创新成果和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为广东汇聚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技创新人才,解决了许多重点产业“卡脖子”问题。

协调——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先后提出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的“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聚焦乡村振兴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飞地经济,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镇产业化赋能。持续推进珠三角城市对口帮扶苏区老区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设施联通及国家级贫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效增强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绿色——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山水画”。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近年来,广东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发展制度文件,如《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等,为全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持续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人民幸福的“金山银山”。

开放——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升级路”。广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把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作为重要抓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后出台地方版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稳外资“十二条”、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等,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全球中高端发展。2024年,广东顶住压力,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3.8%,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松下、3M、默克等重大跨国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均已落户广东。

共享——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广东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民生建设。坚持将近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每年为民众办好10件重大民生实事。不断健全完善为民办实事机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机制,深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改革。这些措施不但促进了广东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还为广东凝聚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产业融合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高地,关键在于加快两者的融合机制创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近年来,广东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加快实施《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法规制度,构建全过程创新保障链。同时,粤港澳三地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合作,促进了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科技服务日趋专业化,大力推动了科技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022年,大湾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达到121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广州的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达到78.5亿元,占大湾区总额约2/3。

不断强化科技研发投入。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显著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总体投入超过4600亿元人民币,平均强度为3.4%,已经超过了德国(3.14%)和日本(3.26%),与美国(3.45%)相当。其中,深圳的R&D经费投入强度更是达到5.81%,高于全球领先的以色列(5.44%)。2023年,广东省500强企业研发总费用达到4712.36亿元,同比增长16.04%。龙头企业中,华为超1600亿元,腾讯640亿元,比亚迪400亿元。巨大的科技研发投入,为广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强大支撑。

龙头企业引领行业技术革新。制造业领域,美的集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产排程、质量检测和设备维护,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服务业领域,腾讯推出智能客服“腾讯云小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高效、精准的客户服务,在金融、电商等多领域应用。农业领域,广州极飞科技利用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农作物监测和精准施肥,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和品质。信息化领域,华为云在广东省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企业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

广东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机制创新实践

新时代以来,广东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将广东省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了一个“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系列创新机制。

建立基础研究稳定投入机制。广东制定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如《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规定了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为政府稳定基础研究投入提供了依据。广州、深圳等地,通过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大大提高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建立关键产业技术攻关机制。为了加大对“卡脖子”技术的投入,广东率先改革了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广东各地市实行“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赛马式”制度、“项目经理人+技术顾问”管理制度和“里程碑式”考核制度,给科研攻关团队以极大自主权,通过加大投入、相互竞争,推动关键产业技术攻关,促进了关键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和资源要素投入,推动了广东产业链的自主自强。

建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在部分重大科创平台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并通过孵化器帮助创业者创立企业,开展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缩短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时间周期,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推动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建立科技金融动态支持机制。广东引导金融机构动态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在防控风险基础上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助力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跨越“死亡谷”,努力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规范发展“科技人才贷”;对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结合扩大生产需要加大项目贷款投放,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对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强化综合金融服务,鼓励通过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从而为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建立科技人员多向流动机制。出台制度保障,建立科技人员流动平台,促进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离岗创业和在职创办企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和交叉岗位设置。比如推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先企业联合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金羊网 文/陈能军)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员)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