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让人觉得聪明伶俐,一考试成绩就惨不忍睹;简单的题明明会,怎么低级错误屡教不改;写作业慢,必须大人盯到半夜三更,全家人都疲惫不堪......为什么优秀学霸孩子总是别人家的,自己家的熊孩子学习总是那么让人头疼?注意了,这种学习困难,可能是种病!近日,曾引发网友热议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在上海开放,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据10月10日极目新闻)
教育是一个宏大而庞杂的体系,孩子的成长更牵涉到多个维度。在教育被高度重视的语境之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表了一种朴素的正义。由于禀赋不同、生长环境有别,孩子们在学习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随着教育焦虑逐步蔓延,许多家长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无计可施,只能去寻求其他办法。
“学习困难”门诊进入公众视野,并多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网友热议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在上海开放, 10月前三周已全部约满,足以见得“学习困难”门诊何以受到推崇也。
“学习困难”门诊火爆,需要理性和客观看待。只要稍有点知识素养的人都应该知道,医院所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和家长眼中的“学习困难”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属性。
前者大抵指向的是医学病理问题,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习惯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好好学”和“不愿好好学”而已。“学习困难”门诊对前者而言当然是患者的福音,因此通过医学对“不能好好学”的孩子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毫无疑问的有效的有力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情境中,在具体的子女教育场景下,“不能好好学”者比例并不多,“不愿好好学”的孩子却是“三分天下占其二”。之前根据医院反馈数据来看,前来就诊的学生90%智商都是没问题的,只有1/3是由真正的生理性疾病引起。既然大多数的“学习困难”是非健康、非身体、非病理因素,那么一窝蜂涌入“学习困难”门诊,当然是“病急乱投医”也。
“不愿好好学”的因素更是错综复杂,而且是一种动态的呈现。家庭教育氛围不浓厚,对孩子的期望过大,导致孩子无法承受而“得过且过”者有之;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造成孩子讨厌学习者更有之……态度、习惯、环境等是内在的原因。而这样的“学习困难”,“学习困难”门诊绝对不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如果给孩子贴上“有病”的标签,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也。
学习困难需要认真把脉问诊,更需要切实对“症”下“药”!而此“症”非“彼”症,此“药”非“彼”药。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事物,笔者希望更多的家长面对“不愿好好学”的孩子,更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切实找到根源所在,继而实施自己的“救赎”行为,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见更加美丽的自己!(金羊网 文/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