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志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国内外经济一定程度上发展滞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部分人才需求锐减及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的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是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摆在高校面前的突出问题,也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校必须采取有力举措把就业工作抓好、抓实、抓细、抓稳、抓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情况,把就业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高校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及民族复兴大业。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意义,把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作为助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结构、劳动力市场以及新形势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变化、新挑战,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仍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人数再创新高,同比增加21万人。在此情形下,高校必须要把就业工作抓好、抓实、抓细、抓稳、抓深,促进培养的人才适应新形势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需要,增强人岗供需的适应性、匹配性与稳定性,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为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要求高校要围绕服务国家的战略布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现代产业建设的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卡脖子”短板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创新需求,不断加强校企、校地等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
同时,高校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狠抓内涵式建设,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训场地建设、教学与实习质量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按照人才培养逻辑的动态过程强化投入、过程及产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将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发展意愿的同学进行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终身教育,不断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夯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基础能力,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二、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人、财、物保障
大学生能否就业及就好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为了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往往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设置就业育人专业人员、专项经费、专业平台、专门场地等。首先,高校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校外各类人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应该深入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及行业专家、企业人员、校友、家长等的育人合力,配齐配强就业创业专项工作人员,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力量支持。其次,财力是人才培养和保障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充足的经费可以保障教学设施的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工作激励等。高校应结合实际,多方筹集资金,并做好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在就业创业师资建设、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就业创业咨询工作室等工作场所建设、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就业创业工作绩效奖励等方面予以资金上的倾斜。最后,物力包括教学设施、教学道具、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校要巧妙利用好网络多媒体资源、智能多媒体课室、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以及AR技术、VR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虚拟仿真技术、ChatGPT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生职业生涯咨询与就业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便捷、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三、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已经成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抓手。就业工作不仅仅是高校某个负责就业的部门、领导、辅导员的事情,也不是在学生们即将毕业的时候认真抓一抓就行的,而是要坚持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一是高校应该协同多方,全员育人。广泛凝聚学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及学校外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校友企业等力量共同育人,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指导培养学生、促进就业创业、开展育人研究等。例如,协同多方育人主体,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对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详细的描述,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制定课程的内容和具体教学标准,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二是高校应该全过程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将“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入学、培养、毕业、就业全过程中,将前瞻性意识、竞争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激励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融入到学生的课堂考核中,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高校应该整合多方资源、平台力量建立“立体式”育人空间全方位育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育智与育技相结合、育美与育劳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大学生素质发展平台、大学生劳动教育平台、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平台、毕业生实践实习平台,在教学环节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校内外其他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在实践中强体魄、长知识、增才干、强本领。
四、做好学生创业就业情况的摸底、分类与精准帮扶
坚持“早摸底、早分类、早介入、早帮扶”原则,高校就能主动、稳步推进就业工作。高校可以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探索”“专业与职业的探索”“未来发展意向与困难”等情况进行摸底、分类,对他们进行“三早”教育,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找到努力奋斗的方向与路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一生一档案”,并指定专人分类帮扶,加强与他们的情感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创业课程、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专题讲座、招聘会、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及比赛等指引;深化校地、校企等合作,搭建各种实践、实训、实习就业基地,为他们精准提供实践锻炼与实习就业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产业、行业、企业及职业的认知、体验;利用好学校、地方及国家相关就业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毕业生精准推送优质岗位;邀请政府人员、行业专家、企业人员以及校友,为他们提供个性、精准、专业、科学的人生职业指导与服务等。尤其是要加大对学生转专业以及困难学生群体的经济或心理的帮助支持,积极开展青年就业启航、“宏志助航”等专项计划,保障困难家庭毕业生等群体充分就业、就好业。
五、以思政为引领,广开就业渠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与方向,更是就业工作的核心问题。高校要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文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劳动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中国历史,以及新时代伟大成就、优秀校友奉献奋斗的事迹、行业及企业典型人物巧妙地贯穿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做好应征入伍、“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指引,邀请相关校友或劳动模范走进校园、深入课堂讲述他们的故事,鼓励和引导学生赴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创业,赴西部、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等。
抓深就业工作,高校还需要充分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建立优质教学实践及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充分提前了解职场、体验职业、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积极性、专业对口性和就业稳定性。
作者简介:赖志聪,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3122825793)、2023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23WQNCX189)、粤职实习委【2023】62号)、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综合类教改项目(106230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