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娟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南,也是新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文化强国以及与世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文化建设与文明交流的理论前沿成果。因此,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对外传播,不仅能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不断深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从而不断擦亮文化中国名片,同时也能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外传播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在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资源宝库,既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创造了丰富的叙事资源,也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方法支撑。因此,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叙事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履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无论是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基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使命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丰富的叙事资源。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方法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更阐明了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的路径与着力点。其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使命的重要着力点,也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路径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明生命体为方向,拓展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边界和内容体系,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叙事支撑。同时,其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的重要着力点又内含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方法,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方法指引。因此,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对外传播既是理论的实践运用,也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外传播是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活力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了现实。但是,在列宁去世后,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并未真正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兴起,在“西风压倒东风”、资强社弱的总体态势中,社会主义文化也一度“黯然失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文化本质、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理论,对一些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正本清源,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辩证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无论是在文化生产的主体层面还是在文化生产的意义层面均超越了资本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资本中心逻辑,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力与活力。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更加繁荣的生动景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迸发。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张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四处彰显,人们对自由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无限崇尚带来的经济滑坡与社会动荡等问题,让福山从历史终结论转变为历史失望论的同时,也验证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文化无法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的正能量。
在这样的意义上,从社会主义文化维度审视,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对外传播是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活力的重要举措。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外传播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及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具有科学性和民族性,也具有实践性和世界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突破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理论的局限性,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为世界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受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但对其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均尤为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是,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知,并不必然伴随对文化建设道路的正确选择。于是,有些国家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带着对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文明的盲目崇拜,走上了追随西方“普世价值”的道路,最终不断吞食诸如社会价值观分裂、政治动乱等外来文化水土不服的后果,并未品尝到文化对社会及其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
与此相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还将文化建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大局中进行审视和谋划,并探索出一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的路径,即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出与追随西方“普世价值”而陷入文化发展困境截然不同的发展势头,文化中国的名片愈发闪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饱含深远的世界意义,是中国为世界文明文化发展提供的一份新型案例,即证明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在坚守文化自信前提下的发展,是推进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盲目照搬照抄他国的文化与他国的经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有利于打破“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和经验被更为广泛的国家和民族所理解、接受、认同和选择。
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追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发现,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风格不同、发展程度不一的文化,但各国文化的发展路径却呈现出相同的轨迹,即自我文明的迭代以及与异质文明的融合。因此,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抛弃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国际社会对待他国文明的错误偏见,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差异性并借鉴吸收各国文明的优点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更加灿烂和丰富,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提供了正面的引领。因此,国际社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希望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后的文化密码。我们要把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作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一项重要工作,向世界生动说明文化交流互鉴在推进民族文明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进人类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范秀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合作共赢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22YJC710014)、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深圳故事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研究”(SZ2024C0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