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专门部署,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岭南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佳作丰硕,并且因地理和历史原因,孕养出独特的文化特质,既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又能因其现代性而与我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对接。通过探寻岭南艺术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实现现代德育多元化的创新,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具体认知和阐扬,也是在文化宣传领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表现。
岭南艺术的文化特质
(一)岭南艺术具有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 岭南地处中国南疆,在中国古代属于边陲地区,再加上南岭的阻隔,远离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这种“远距离、松管辖”为岭南地区形成与发展出“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岭南文化创造了先天的独特优势。再加上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通商历史,岭南地区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上与外界互通往来,对外来文化一直持有兼收并蓄的包容心态。岭南传统艺术中蕴含儒家文化,也有习得中原的艺术风格,但是并没受其桎梏,而是开放地接受各种外来的艺术元素与技法,并融入艺术创作中。明清时期,一批来自欧洲的传教士自广东进入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美术作品,并以此为媒介在岭南地区传教,后来还陆续开办美术和音乐学校,使岭南成为全国最早接触西方艺术并受其影响的地区之一。到了清朝十三行时期,岭南艺术市场甚至出现了本土传统艺术、中式西洋艺术、西洋原创艺术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些都说明岭南地区较中原地区具备更为开放与兼容并蓄的艺术环境与氛围。
(二)岭南艺术蕴含追求新潮、力求创新的文化精神 岭南文化呈现鲜明的远儒性和海洋性特征,艺术家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杂糅来自海内外不同地区、不同派别的百家之术,大胆创新,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艺术。以美术为例,中原地区文人画在画风上存在僵化的定式,在题材选取上也较为单薄,贴近生活的寻常物象、人类社会或大自然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均不入画。而岭南艺术家却不受此传统的选题限制,岭南风土中的市井风情、传统民俗、瓜果蔬菜、人文景致、时代新气象等均广泛涉及,在务实的绘画取材中实现绘画技巧的创新。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更使岭南艺术在创新中走向现代、走向成熟。辛亥革命前后,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提出了“中国绘画至今日,真不可不革命”的思想,推广“新国画运动”,主张吸收西方水彩画的光影特色,学习日本画的渲染技法,表现时代、社会与生活,形成了岭南画派。改革开放后,岭南的艺术设计更是突破了传统的边界,走向创新与反叛。
(三)岭南艺术呈现通俗平和、务实重商的文化取向 从地理上看,岭南兼有山区、丘陵与平原,毗邻海洋;从民系上看,有广府、客家、福佬三大基本民系;从文化类型上看,呈现出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激荡。岭南艺术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再加上岭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远离政治和主流文化中心,中心意识和权贵意识较淡薄,也没有江浙的文人传统,岭南艺术便逐渐形成了入世与务实、通俗与平和的特点。岭南艺术大多具有平民的视角与内容,以平实见长,俗中寓雅,在生活中渗透艺术,在娱乐中启迪思想,更重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存在“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但是岭南地区却一向有重商的传统,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商业贸易一直都比较发达,“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是因为岭南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各地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差距大,总体上耕地严重不足,所以历史上一直都有经商的习惯,这也是民众的主要生活和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在中国没有解除海禁的时候,岭南人为了生存已经选择下南洋,前往东南亚或世界各地。在海外,这些人往往以经商为生,因经商而致富。而且历史上,岭南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海上外贸对商品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使得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商品意识。长久以往,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和重商的文化倾向逐渐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质。在此背景下,岭南传统艺术较其他传统艺术更表现出强烈的重商性和实用性,艺术通常与日常生活、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用艺术装点生活、服务商业,艺术与商业利益相得益彰。岭南地区的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艺术一直走在全国设计界的前列便是一例证。岭南艺术所涉领域广泛,艺术融入生活、助力商业,反过来又使艺术拥有更多的受众和市场,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岭南艺术的现代德育价值
岭南艺术所具有的开放与兼容、入世与务实、通俗与平和、特立与标新等特点,颇具现代性,使其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倡导的思想内容、表现的生活旨趣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贴近,符合民众的一般审美习惯和理解水平,具有独特的现代德育价值,更能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一)顺应了现代德育的时代要求和我国现代社会生活及民众性格的特点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现代德育的要求,用艺术之美来开展现代德育是时代的要求。我国古代艺术因统治者的倡导,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特点在汉唐以前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战乱和政治及民族矛盾,五代特别是元朝之后,文人艺术家往往隐于市,隐逸思潮、道佛思想以及抒写性情成为艺术作品的主脉。但是,农耕文化却浸淫出我国社会和民众讲究和谐相处、重视物质生活、重小家爱大家、务实求真、开放包容等特点,岭南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能适应民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岭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际会的地方,得风气之先,艺术界形成了“创作为时代”“创作为社会”“创作为生活”的风气,产生了一大批有强烈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艺术佳作。岭南艺术作品在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上更加贴近时代与世俗生活,应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德育更容易引发民众情感的共鸣。
(二)有助于缓和现代德育的种种不适应 现代德育存在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德育存在与社会现状的不适应:理论过于抽象和概括,文字过于深奥和晦涩,与民众普遍有待提高的理论水平不适应;教育与宣传的方式存在“口号式”的问题,空洞、呆板、枯燥乏味,缺乏美感,缺乏情感激发,缺乏亲和力和影响力,偶有借用图像和音像的尝试,但往往或高雅有余而通俗不足,或过于粗浅而缺乏审美情趣,难以引起共鸣;用抽象的共同利益和终极目标代替具体的个体利益和近期目标,与民众注重现实的世俗思维方式及思想境界不适应……岭南艺术因其独特的人文特质,应用于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现代德育中,可以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帮助现代德育完成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转变,使其更易于被民众感知、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继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三)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著名画家梵高说,“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呵”;著名哲学家、剧作家席勒认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格的高尚化,而人格的高尚化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审美教育;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这都说明同一个道理——艺术具有德育的功能。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环境熏陶教育的手段,岭南艺术因其人文特质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广泛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德育活动中,有助于实现情感教育、形象教育、愉悦教育的统一,培养民众纯良的情感、良好的生活情趣、高雅的精神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形成抵制低俗化和庸俗化的天然屏障。
(四)有利于形成与人民同频共振的时代风气 艺术佳作要与当下的社会形态相契合,实现艺术作品时代性的回归,激发艺术家的时代责任感,形成把握时代脉搏、扎根人民大众、用艺术智慧表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意识及创作风气。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统做法中常常把绘画作品束之高阁,或者只限于美学欣赏,使绘画作品始终被圈定在狭窄空间里,局限其人文精神的影响力的发挥。艺术如果片面地强调其独立性和审美性,而忽略其时代性与社会性,忽略其教育与认识等其他社会功能,只会让其与现代社会脱节,社会生存空间萎缩。
岭南艺术现代德育价值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培育与践行是现代德育的中心,一般存在着“情感共鸣—理论认知—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的逻辑过程。其中,摆脱传统德育过于政治性与理论性的话语模式,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和表现形式,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是前提;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曲高和众”,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与认知的上升是基础;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生活,取得民众的价值认同是要求;被民众接受进而内化为信仰追求,并外化为一种自觉践行是目标。岭南艺术在这一过程中大有可为。
(一)直接运用岭南艺术作品来进行德育宣讲 以“艺境”育德,营造社会和谐与城乡文明。通过绘画、书法、民间工艺、雕塑、摄影、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传递现代德育观念,讴歌伟大的时代,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向上向善的道德氛围。
(二)提取岭南艺术中的艺术符号 将这些艺术符号根据现代德育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礼品、纪念品、商品、公益宣传、教科书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开展现代德育的立体宣讲。
(三)将岭南艺术作品及案例运用到学校德育中 学校运用艺术作品教学法开展德育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以美化人;或者以例阐理,挖掘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名作或者艺术名家背后的德育素材,如艺术名家的成长过程、名作的凝炼过程、名作背后的艺品与人品等,以美育人。
(四)在学校教育中,将德育与美育相融合 德育教师与工作人员加强艺术与美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及美学修养,善于运用美学语言和手段开展道德教育。对艺术专业学生则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鼓励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艺术创作,以优秀的作品来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将岭南艺术应用于现代德育中要避免过于功利化地强调教化作用而桎梏了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在题材和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上应坚持百花齐放,避免将艺术的教化功能完全凌驾于审美等其他功能之上而阻碍艺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梁健惠,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省国学学会学术委员
注:本文为2023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艺术干预研究”(2023ZDZX40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