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虽逝,诗词未老!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樊树林 发表时间:2024-11-26 11:44
金羊评论  作者:樊树林  2024-11-26
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坚韧与优雅。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她是诗词的女儿,也是风雅的先生。

她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11月24日,这位学贯中西的诗词泰斗、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大家,因病医治无效于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师者无他,榜样而已!叶嘉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一生坎坷,诗词是渡她的光”——虽然先生历经忧患,却以诗词为伴,并用整个生命传承古典诗词、传播传统文化。“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是叶嘉莹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内容。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在家庭熏陶之下饱读诗书。大学毕业后不久,叶嘉莹便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漂泊。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9年以来,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叶嘉莹生前曾多次表示,自己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在《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一书中,她写道:“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而且胸无大志。所以大学毕业后,就老老实实去教中学……我的研究也从来没有什么预定的理想目标,我只不过是一直以诚实和认真的态度,在古典诗歌的教研道路上不断辛勤工作着的一个诗词爱好者而已。”

曾记得2020年教师节,96岁的叶嘉莹坐在轮椅上,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讲课录音。

传播古诗词文化,她有顽强的“执念”。为了传承弘扬古诗词文化,一生节俭的她捐资南开大学三千多万元研究与传扬诗词,而这正是她的喜悦所在,她愿意为我们中国文化的长流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她说:“我有一个梦,我的梦是什么?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讲解,而有一粒种子能留在你的心里 。多少年之后,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千春犹待发华滋’”。

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坚韧与优雅。如今,爱诗词、写诗词、讲诗词的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喜爱她的人无限的遗憾和怀念。从早上在网上得到叶嘉莹先生仙逝之后,不少文化学者、诗人撰文追忆她的一生,怀念她的滴滴滴滴,可以说,文化领域先生这位殿堂级的人物的离去,是我们文化界、教育界的巨大的损失。

怀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叶嘉莹的一生,宛如一部传奇巨著,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深深的痕迹。回顾叶嘉莹的一生,她的命运随着大时代的变迁动荡而流转,而她之所以能够逆境中能够坚守,让她在悲痛中能够痊愈,让她在绝地中能够坚持自我,归根到底可能仍然是她对诗词的热爱吧。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文明之魂,诗词中呈现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人文风景、思想风貌等,也深深熔铸于公众的血脉之中。而让诗词文化在价值追求多元化的当下,得到传承与发展,依然焕发出光彩自然是先生最大的愿望吧。

先生虽逝,诗词未老!令先生欣慰的是,在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的当下,在筑牢文化自信成为一种意识表达的语境下,古典诗词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正在被深度“唤醒”;随着短视频等多元化介质的普及,那一首首诗歌正在跨越千年的风,以袅娜的姿态款款向我们走来……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这是先生曾经说过的话。 在思索和哀叹中,我仿佛看到那一颗颗莲子正在不断丰盈起来!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