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在“双向奔赴”中“大有可为”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范鸿飞 发表时间:2024-11-29 22:05
金羊评论  作者:范鸿飞  2024-11-29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各地各级党组织提高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锻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先锋力量,提供了行动指南。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单靠一方、一个支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各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要统一认识,从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学习机制、激励作用发挥等方面协同发力,让党员在“双向奔赴”中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无论“流”到哪里都愿意作为、善于作为、敢于作为,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坚持“流入+流出”双联共管,营造“愿为”的良好氛围。流动党员由于常年“漂泊在外”,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和工作地相分离,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空白地带,久而久之,便容易导致流动党员“无家可归”。因此,要以“妈妈式”的服务打破山遥路远的“距离圈”,让流动党员“身可安家”、“心有归巢”。流出地党要组建“一对一”“一对多”常态化联络机制,选派政治觉悟高、熟悉党务工作、善于沟通协调的党员与流动党员“结对子”,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与流动党员“拉家常”“叙桑梓”,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学习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对于发现的潜在性问题要耐心解疑答惑,给予正确引导,确保流动党员在成长道路上“不跑偏”“不长歪”。不仅如此,流入地党组织也要当好流动党员的“大树”和“靠山”,健全安居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等关心关爱举措,通过精神激励、人文关怀、物质帮扶等全方位保障,实打实解决流动党员及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能够真正“放下包袱”,从而安心扎根此地为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献智出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竭尽全力。

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共育,提升“善为”的能力本领。学习教育是流动党员能力提升的 “金钥匙”。各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要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为他们开启在不同环境中践行使命、发挥作用的“智慧之门”。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学习时间和地点难固定、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抢抓“学习机遇”,充分利用农忙、中秋、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时机,开展送学上门、集中学习、游学研学等活动,及时为流动党员补钙壮骨、充电赋能,确保学习“跟得上”、思想“不断档”。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开设“网上党课”“网上党校”等线上学习阵地,以“线上云学”打破时空限制,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党性教育,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实现“异地不失学”。此外,还可以结合不同行业流动党员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岗位职责等情况制定个性化“营养套餐”,对其进行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多方面培训,帮助他们精进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奋发有为、担当作为、善作善为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赋能+聚力”双向共促,擦亮“敢为”的价值名片。流动党员作为干事创业、发展建设的“潜在力量”,散若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力量不可小觑。因此,要做好对他们的团结凝聚和联系服务工作,使他们在党旗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流入地党组织要主动“搭台子”“铺路子”,鼓励流动党员在所在地主动亮身份、展形象,让其积极参与到公益服务和基层治理等工作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饱满的热情冲锋在为民服务第一线。流出地党组织也应当加强与在外流动党员的交流联系,邀请其中的杰出代表、行业能手等分享“成功路”、畅谈“致富经”,并将他们纳入家乡建设的“智囊团”“人才库”,积极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在外路子宽、观念新、人脉广等优势,通过正面引导、政策支持、情感关照,发动他们回乡创业,持续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形成人才回引、资源回馈、企业回迁的良性循环,切实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价值感、荣誉感。(范鸿飞)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