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4年度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本届研讨会以“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院长金太军教授,民政部、国资委等中央部委应急管理特约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小明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李燕凌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刘军强教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清华大学政府管理与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张楠教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汪涛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易承志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志明教授,阿里云智能集团战略发展华南区总经理谢天等作主旨演讲。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文宏教授主持开幕式。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克昌教授主持主旨演讲。
李宜航书记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研讨会主办方对各位嘉宾共襄盛举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对擦亮广东高端学术品牌提供的鼎力支持。他指出,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与广东实践研讨会始终服务中心大局,坚守学术品质,锚定高端定位,品牌价值接力攀升,成果转化持续走高,业已成为全省社科界坚定不移把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主题主线的一个生动注脚,成为汇聚众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一个精彩缩影。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也是超大城市最为集中的省域,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具有典型样本意义和全局示范价值。真诚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实践指向,立足中国,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突出从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中解锁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两全之道,从人民城市人民建与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双向奔赴中解码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从我国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阐明“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互冾融通的内在逻辑,更加可知、可感、可行地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助推城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他表示,省社科联正在全面创建最具活力、最具向心力、最具赋能能力的一流社科联,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协同搞好成果转化,竭诚为繁荣广东学术,为专家学者践行经世致用,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携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麦均洪副书记在致辞中对省社科联长期以来给予华工社科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关心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南理工大学一直坚持国家战略需求驱动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不断深化人文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学校共建有文科院系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1%;在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位列A级,学校社会科学整体水平居于理工类高校前列。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问题,通过“征集选题”“揭榜挂帅”等方式完善项目预研机制,推动国家级重大项目不断取得突破。在智库建设方面,学校已树立起服务高效、影响广泛、特色鲜明的高校新型智库品牌,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等高端智库,积极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咨政服务和智力支持。面对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新变化、新任务,华南理工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贡献华工智慧和力量。
何镜堂院士聚焦“地域文化时代——为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而设计”进行院士专场报告。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下的城市建设创新既要展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又要充分体现岭南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国际文化的交融和创新。他着重强调超大城市的建筑与设计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特征。同时,高质量发展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够发挥城市地标的功能作用,还包含整体美、结构美、构造美的内涵。他认为,建筑往往是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城市重大事件记忆的载体。城市建设要体现历史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创造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风貌,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发展新格局,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金太军教授聚焦“治理的五种语境”作主旨演讲。他认为,治理的多种含义是在不同语境下展现的,并对泛化语境下的广义治理、西方语境下的狭义治理、中国化语境下的中国式治理、数字化语境下的智慧治理以及人口-空间语境下的超大城市治理这五个概念展开了分析。他认为,从广义治理到西方治理再到中国式治理体现了治理的社会-政治属性的变化,智慧治理体现的是技术属性的质变,中国的智慧治理必须在中国的治理体系框架中实施且不能脱离人文伦理的约束。因此,超大城市的智慧治理需要兼顾“以人民为中心” 的价值理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理性,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
张小明教授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下超大城市平安建设模式选择”作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国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背景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都涌现出新时代平安建设的典范、模式与经验。同时,新时代的平安建设也面临着巨大风险与挑战。基于此,张教授从战略层面的行动方向、顶层设计层面的行动机制以及行动层面的行动方略三方面,建构了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下超大城市平安建设模型,强调在超大城市平安建设中需要超前预控,做到“上得去、下得来、判得准”。
李燕凌教授聚焦“推动‘三条线’治理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超大城市”作主旨演讲。他认为,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安全治理体制建设、事前预防机制、基层安全治理体系、智慧安全治理平台等层面存在“短板”,存在见物不见人、见城成不见市、见繁不思危的现象。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超大城市良好治理的关键。超大城市建设与治理要始终建设好民生底线、安全红线、环保高压线“三条线”,通过扩大基本民生财政支出、发挥聚财聚气聚市—城市聚集平台功能、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容灾功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活力与生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超大城市。
刘军强教授聚焦“大城市社会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以残障设施为例”作主旨演讲。首先,他提出无障碍设施投入大、覆盖率较高,但残疾人出行较少、无障碍设施建设可能未满足残疾人出行需求这一现实困惑。随后,他展示了以街景地图及实地踏勘为数据来源,对北京市无障碍设施的可及性与使用率的测量情况,发现无障碍设施总体覆盖率较高而盲道整体覆盖率较低,同时,无障碍设施大部分处于空置状态,其利用存在诸多障碍。最后,刘教授基于系统性视角解释,认为北京市无障碍设施未形成连贯、系统的无障碍环境来满足能力障碍者的出行需求,是无障碍设施较高的普及率未转化为较高的使用率的原因。
张楠教授聚焦“政策智能与城市大热线数据分析”作主旨演讲。他认为,在完善政策体系、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策制定与分析中会出现新情境的特征与挑战,各领域亟需推进前沿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决策科学辅助政策制定、执行和效果评估。张楠教授通过对城市热线大数据分析实例,分别以数据驱动导向和政策决策导向展现政策多维解析的技术路线,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实时数据更新和动态调整策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提高城市治理的整体效能和市民满意度。他呼吁政策智能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协调探索,倡导聚集群体智慧、多学科交叉协作、突破“中间层”。
汪涛教授聚焦“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差异化路径探讨”作主旨演讲。他通过对浙江和重庆的对比分析,阐述了数字化转型的多样模式及其背后的逻辑框架。他认为,在我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背景下,超大城市治理情境复杂,数字化转型成本高、风险大,易形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财政负担和行政负担。因此,可以采用较为成熟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东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探索创新试点并承担试验的试错成本,形成成熟政策经验推广至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扩散优化区域协同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共同富裕,从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城市治理问题。
易承志教授聚焦“超大城市复合风险治理的整体性分析”作主旨演讲。他认为,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超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同时具备超聚集性,超大规模、超流动性和超复杂性四个特殊性,其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针对超大城市复合风险的系统性和级联性,提出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导向进行组织调适,以适应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从理念创新、制度规范、组织调试和技术赋能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有效应对潜在的风险挑战。
谢天总经理聚焦“AI 大模型赋能超大城市治理路径思考与实践”作主旨演讲。他认为,从知识的储存载体来看,AI大模型是继文字和互联网之后对人类知识存储、传承和使用方式的又一次重构。现今在强人工智能的场景下,社会问题实现了从有限问题的有限解,到无限问题的精准解,这给大城市治理技术和架构带来了新的思考。从决策和执行的角度来看,城市治理在大模型的赋能下实现从“辅助完成任务-自主完成任务-协同处理复杂任务”的三阶段演变。因此,可以从“建、用、管”三个层面推动城市运营和管理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城市治理大模型的巨大价值。
韩志明教授聚焦“穿透稠密的城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技术逻辑”作主旨演讲。他分析了国内超大城市发展的基本态势,指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应该是“看得见”,看到想要看到的东西才能探索真问题,因此要“穿透城市”,做到进入空间、触及对象、采集信息、弄清情况以及懂得规律。基于此,韩教授强调了党建穿透治理的重要性,提出“扩张、固定、清晰、整合”四种穿透稠密城市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整合社会要素、提高社会要素清晰度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
研讨会设置四个分论坛。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委党校、江西省委党校、天津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分别围绕“数字赋能与情感治理”“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治理”“党建引领与应急管理”“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广东实践”四个主题进行了分享汇报。
本场研讨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超大城市治理部署的重要体现,会议围绕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现实挑战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汇聚了多方智慧,展现了学术想象力、知识创新力和现实回应力,为共同推进超大城市治理前沿理论发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贡献了力量。
本场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城乡公共治理研究创新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协办,《社会政策研究》《城市观察》《党政研究》《学术研究》《岭南学刊》《公共治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和南方网、南方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