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无小事,党员干部要以认真较真的精神,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交出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一切为了人民,不是喊的口号,而是一百余年的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民心,是民生,是“一呼百应”,是“有求必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人民群众最清楚,响应群众呼声,让群众的问有答,拉近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
民有所需,政有所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火车要跑得快,火车头必然是要不偏不倚。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政于民,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的思考,与人民群众一起协商着办,一起去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烦心事、忧心事和揪心事,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新康桥,取得群众满意的服务效果。
民有所恶,政有所改。纾“痛点”、通“堵点”、补“断点”,当然,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都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为民服务。然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资源分布、人才保障等等都不一样,事前问需、问计,过程问政、问效,依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对群众不满意的工作和不满意的干部,都必须要回炉再造,与人民群众一起想方设法办到更符合群众期待。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民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更是朝朝暮暮,以拼搏、奋进的精气神,以担当作为的作风,以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的好事,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足,满意度更高。(文/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