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广东省林业局在惠州市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现场会。会上传出信息,2025年广东将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00万亩,提升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森林斑块150个以上,连片5000亩以上的森林斑块50个以上,新建省级森林乡村100个、古树公园20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美广东成就斐然。两年来,全省各地精心组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六大行动”,种好树、育好林、管好树,森林质量、城乡绿美品质、绿色通道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推进了古树名木保护,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植树造林,实施了碳中和林业行动,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据统计,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446.82万亩、森林抚育提升422.59万亩,评定省级森林城镇210个,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440个、省级森林乡村662个、绿美古树乡村102个、绿美红色乡村105个,完善85561株古树名木电子图文档案,抢救复壮古树名木6744株,建成古树公园210个,全省经认定的义务植树活动超3万场次、287万人次,认定“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38个,超额完成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任务。
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是广东对生态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诠释。完成 400 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涉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强化的系统性工程。从改善林木生长环境、调整树种结构,到加强森林抚育与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举措的协同推进,这一目标的达成将让广东的森林资源从量的增长迈向质的飞跃。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质量的提升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提供优质生态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多优质的森林资源意味着更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能够保障广东众多水系的稳定流量与水质清洁;意味着更高效的土壤保持功能,守护着南粤大地的沃野千里;意味着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珍稀动植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家园,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
对森林斑块的打造,彰显出广东在生态空间布局上的高瞻远瞩。提升连片面积1000 亩以上的森林斑块 150 个以上,连片 5000 亩以上的森林斑块50 个以上,这些连片的森林斑块将如同绿色的明珠,串联起广东的生态脉络。大面积连片森林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生态群落结构,促进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顺畅进行。它们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迁徙与繁衍空间,减少了因栖息地碎片化带来的生存威胁,而且对于调节局部气候、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贡献。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森林斑块相互交织,将构建起具有广东特色的生态网络格局,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景观连通性与稳定性,让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绿意与生机活力。
新建省级森林乡村 100 个,这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动实践。森林乡村的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入乡村的土壤。在乡村周边营造森林景观、在村内绿化美化公共空间、在庭院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改善了乡村的人居环境,让乡村告别脏乱差,迎来高颜值,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且还为乡村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林果种植等绿色产业在森林乡村蓬勃兴起,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森林乡村成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吸引着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活,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的双向流动与共享。
20 个古树公园的建设,则是广东对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双重尊重与传承的体现。古树作为岁月的见证者、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与乡愁情感。每一棵古树背后,或许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或是先辈们的辛勤劳作,或是村庄变迁的沧海桑田。将古树保护与公园建设相结合,为古树提供了专属的保护空间,通过科学的养护措施让古树延年益寿;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打造了一个个集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生态教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人们在古树公园中,既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又能在与古树的对话中,触摸历史的脉络,传承乡土文化的根与魂。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部门的高位推动与政策引导,整合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支撑,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规律,为森林质量提升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与创新技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生态建设项目投资与运营,民众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参与植树造林、古树保护等公益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美广东再添“新绿色”。从惠州现场会传出的这一绿色强音,让我们看到了广东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在南粤大地深深扎根,绿美广东将以更加迷人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生态财富与绿色福祉。(金羊网 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