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12月23日在京举行。会议总结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举行的这次会议,为进一步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更多中国经验吹响了冲锋号。
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华文化,我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2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非遗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概念变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在全国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价值、基本内容,非遗工作进入依法保护新阶段。31个省(区、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一些市、县出台地方性法规,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开展。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备。目前,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创新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整体性保护上迈出重要一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为有志于传承非遗技艺的人增底气、强信心。激发青少年传承保护非遗的热情,厚植人才沃土,非遗传承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随着《公约》履约实践不断深入,中国在推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有效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表达。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非遗节,到在中国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到举办2024(中国·北京)大型国际非遗保护传承主题展…… 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非遗,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日渐成为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搭建世界文化交流互学互鉴桥梁的生动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文化认同与相互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价值,不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自身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各自的精神观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每个国家而言,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都是其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当人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以增强超越一时一地、一国一族的胸怀,“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欣赏、研究不同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逐步摒弃偏见和误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赏互鉴、共存共荣。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要科学地、系统地管理好、保护好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化存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金羊网文/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