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他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思政引领力”,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讲好《概论》的意义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概论》是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等内容建构了教材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用书。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情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此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入脑入心,使当代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讲好《概论》的难点
尽管讲好《概论》意义重大,但讲好《概论》着实不易,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
将浓缩的文件语言转化为通俗的日常表达
《概论》具有非常鲜明的党言党语特色,内容高度凝练概括,这是党的文件语言所决定的。第一,书面用语本身就比口头用语更加凝练和概括,体现出要言不烦的特点。第二,党代会报告作为反映全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文件,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抽象性、一般性,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种将细节省去只留下了骨干的高度浓缩文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教材需要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文件语言、教材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然而受制于自身的学识、对文件的解读能力等条件限制,部分教师对于“文件为何出台,为何这样表达”的深刻意蕴认识不够,这是很多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将高深的思想理论与学生的人生阅历结合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既是“精华”,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够轻而易举掌握的。人生阅历对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具有难以取代的价值,正如黑格尔所言:“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青年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有限,对于很多社会事物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概论》所讲的理论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不易搭建起直接的关联,学生也就很难把握理论的要义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们必须想办法把高深的思想理论与学生的人生阅历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认真地去学好理论、用好理论,才能够起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作用。
将严肃的教学内容与活泼的学生生活关联
《概论》作为政治课,天然具有政治课的严肃性。特别是作为阐述党的指导思想的一门课,很多结论都是明确的,表达都是固定的,不能够戏说戏读,否则可能会因为误读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但问题在于,《概论》教师如果不能够采用当代大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授课,学生就难做到认真听课。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把《概论》严肃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予以呈现,不能单纯为了课程的严肃性而让课程变得味同嚼蜡,不能单纯为了课程的准确性而“懒汉式”地念文件。
讲好《概论》的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建议。
热爱教学,精心备课
讲述《概论》的教师要真正热爱教学,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教师要下大力气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积极参与教育部门以及院校组织的《概论》培训,进一步把准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教学方法。要认真参与集体备课,教研室负责人要总体谋划、分工协作,推动教研室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精品课(章节),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要用好用活《概论》配套教材和PPT、《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以及习近平论述摘编等相关资料。
同时,要以赛促练,提升教学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积极抓住各种教学比赛的机会,在比赛中练习、在比赛中提升,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转化语言,喜闻乐见
《概论》的授课对象是学生,必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来开展教学。教师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把文件语言变为生活语言,用学生常用的语言来阐释教学内容。在《概论》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用好故事化教学方式,要通过增加案例讲解,系统地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要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故事讲述理论,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更加切身的体会。
此外,由于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网络原住民”,也被称为“Z世代”大学生,喜欢互联网语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讲课中不时穿插运用网络热梗,会极大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问题导向,解答困惑
有些学生或许认为,思政课高大上的理论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因此《概论》课程必须要努力搭建起与学生的关联。在学期授课伊始就要收集学生对于概论课的问题,努力形成《概论》“一万个为什么”问题库,在解决学生困惑中推进课程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预留必要的学生提问环节,用《概论》的基本理论内容来解答时政问题。对于积极参与课堂问答的学生,也可以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不要回避,更不能遮蔽,而是要引导学生区分主流和支流,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宽严相济,形式多样
古人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老师总是绷着脸,把严肃的内容讲得非常死板,学生是很难参与进来的。因此在《概论》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把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针对教学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面对音乐生在讲解新时代伟大成就相关内容时,可以挖掘体现该部分内容的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等,从而以音乐生所熟悉的歌曲为切入点,强化学生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认知和认同。又如,可以建立“翻转课堂”,通过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化身“小讲师”。学生要想讲好课,便会认真地去准备,从而也能提升学习效果。再如,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当地红色资源比较丰富,就可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阵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且提交实践学习报告等。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要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尽管学生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给课程教学带来干扰,但“堵不如疏”,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学习通、微助教、雨课堂等信息化工具在提高课堂互动、沉淀教学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总之,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经验,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引领青年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躬身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采用当代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金羊网 文/滕明政)
作者简介:滕明政,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