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中国制造,砥砺前行。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一些国家推行所谓“脱钩断链”“去风险”等措施,给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因素挑战,中国制造稳步向前,过去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四成,有效发挥了“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重大装备有突破,C919累计交付16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实现全船贯通;基础领域有突破,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和齿轮箱轴承、全球最大打桩船主油缸等成功下线,高铁、核电装备用高性能紧固件开发及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高技术产业有突破,2024年48种创新药、6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1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取得型号合格证,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过去一年,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制造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做大做强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大企业到“小巨人”,一个个深耕实业的经营主体,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产业工人,是中国制造的底气;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的魅力。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看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看短板,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必须继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目标。
爬坡过坎殊不易,奋力登攀勇向前。历史与实践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步伐,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必能为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金羊网 文/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