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大临港经济区,助力岭南高质量发展“粤”上新台阶。(金羊网资料图)
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介绍了广东省建设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的谋划部署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政策支持举措等。
近期,广东省政府印发了《汕头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和《湛江临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汕头方案》和《湛江方案》)。根据方案,汕头临港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04.93平方公里,湛江临港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48.81平方公里。目前,两个临港经济区建设正积极有序全面展开。其在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上的布局,以及对标志性大项目的引入规划,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两个临港区定位,发挥独特优势。港区建设方面,《汕头方案》提出重点推进汕头广澳港区建设,高标准打造一体化国家贸易流通港;《湛江方案》提出重点加快湛江乌石港区开发建设,逐步打造成为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大型现代化港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东盟地区重要出海口。汕头临港经济区的三个功能定位紧密结合其自身优势。作为经济特区,汕头拥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其临港经济区覆盖汕头综合保税区全域,还涵盖汕头国家高新区、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政策叠加效应显著。这里将打造支撑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借助特区的政策优势和创新活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汕头经济注入新动力。
同时,凭借国际海缆登陆站(通道流量占全国 50%)以及优越的海洋资源,汕头具备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的潜力。利用海缆优势,发展跨境数据传输业务,结合海洋资源发展临港制造业集群和现代临港服务业集群,推动贸易和航运的数字化、高效化,提升区域影响力。此外,作为著名侨乡,潮汕籍华侨规模达 1500 万人,这一庞大的海外资源使其成为产业开放合作的门户窗口。通过华侨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推动产业的国际化合作。
湛江临港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同样基于其独特区位和资源。湛江是重大战略交汇地,其临港经济区将打造国家战略联动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临近东盟的区位优势,以及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的落地,使湛江成为面向东盟产业协作的桥头堡。依托这些重大项目的产业基础,湛江可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面向东盟市场、服务中国企业的出口加工和服务配套基地。
聚焦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集群,为岭南高质量发展赋能。在产业发展上,两地都聚焦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临港特色产业集群。汕头临港经济区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借助国际海缆登陆站和珠三角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如海上风电等,实现绿色发展;依托传统产业基础,提升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品质和竞争力。
湛江临港经济区则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轻工纺织、农产品进出口加工等产业。发挥乌石港临近东盟的优势,以及原有的钢铁、石化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围绕巴斯夫一体化项目、宝钢湛江钢铁等龙头企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引入标志性项目,夯实发展根基。为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今年广东省将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纳入2025 “投资广东”百场重点招商引资活动计划中,创新开展股权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精准对接境外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招商,争取落户一批标志性大项目。标志性大项目的落户将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如在湛江临港经济区,已成功引进宏旺微电子、碧辉眼镜、东岛新能源负极材料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通过吸引更多类似的标志性项目,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两大临港经济区,助力岭南高质量发展“粤”上新台阶。汕头、湛江临港经济区的建设是广东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的功能定位、特色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及积极引入标志性大项目,这两个临港经济区有望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金羊网 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