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怎样在“未来赛道”上保持领先?在向“新”提质的乘风破浪中,粤港澳如何携手拼经济?全国两会上,来自粤港澳的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在全国两会的时代浪潮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再次成为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其提出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新要求,为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区域指明新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新时代的赛道上破浪前行,成为全国代表委员热议的重要话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独特地位。其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下,大湾区想要持续领航,必须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通过粤港澳协同发展未来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协同发展未来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大湾区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优势。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实力雄厚,拥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国际化水平高,与国际交流紧密,能够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支持和高端人才储备;而大湾区其他城市在研发、产品智造、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具有世界级水平,拥有丰富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数十万家高科技企业,具备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粤港澳三地携手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 “研发 — 验证 — 应用” 联动机制,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未来产业在大湾区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为引领,打造大湾区人才新高地。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香港高校在科研人才培育方面成绩显著,5所大学位列全球百强,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吸引众多国际顶尖人才。香港还积极建设国际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准国际会议,提升自身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成为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的重要高地。而内地则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为人才提供丰富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为加速人才培养与流动,香港应借鉴内地定向培养人才的高效模式,按市场需求快速培养适用人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通,探索建立“一试多证”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通过大湾区职业资格互认运作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加速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流动;还可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设立“一站式” 政务窗口,提供多语种服务,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科技赋能,优势互补,打造AI+应用场景。大湾区的高科技优势同样不可忽视,这里汇聚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沃土。以人工智能为例,大湾区可依托香港国际化金融资本与人才储备,联动深圳硬件制造、广州科研资源,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设立粤港澳联合AI专项基金,在不同领域加速推动“AI+” 场景落地。此外,还应加强港深合作,推动河套“一区两园” 协同发展,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由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内地与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建设产业中试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向新而行、提质增效的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光明、未来可期。只要三地携手共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合作,在未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流动、高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就一定能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磅礴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金羊网 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