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5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晋升“国家级”,“代表性”何在?缘何能入选?
“文以载道,艺以弘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恰似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苍穹,承载着先辈的匠心独运与智慧光芒,维系着民族的精神根脉。在钟灵毓秀的南粤大地,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公布,如同一场及时春雨,滋润着岭南非遗的广袤沃土,58位广东传承人身负使命,灼灼其华,以矢志不渝的传承信念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续写着南粤非遗的锦绣篇章,让非遗之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深谙此理,在科技浪潮奔涌的当下,他清醒地认识到,若想让古老的醒狮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唯有大胆革新,与科技相拥。于是,他凭借着对醒狮文化的满腔热忱和对时代趋势的精准把握,借助3D技术打印狮头,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珠联璧合;搭建VR醒狮场景,让体验者仿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舞狮的酣畅淋漓;推出全球首款醒狮体感机器人,更是让醒狮以一种极具未来感的姿态惊艳亮相。
近年来,这些创新举措成效卓著。据不完全统计,相关的醒狮科技展示视频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累计突破5000万次,点赞量高达数百万,成功俘获了大批年轻粉丝的心。不仅如此,赵伟斌还积极投身跨界合作,担任音乐剧《雄狮少年》和舞剧《醒·狮》的醒狮指导,其中《雄狮少年》票房突破2.4亿元,让广东醒狮从岭南的大街小巷走向了五湖四海,成为备受瞩目的国潮符号。他以“日新之谓盛德”的创新实践,让古老的醒狮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活力。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粤剧名家曾小敏将粤剧传承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她深知粤剧这颗“南国红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她敏锐地抓住了传播的新契机,勇敢地迈出“触网”的步伐,积极探索粤剧的创新传播路径。中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B站甫一上线,便迅速走红,播放量突破1000万次,弹幕量超10万条,让粤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成功破圈,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与“大湾区哥哥”梁汉文合作的《待你归来》以及粤剧版《神女劈观》,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待你归来》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达800万次以上,粤剧版《神女劈观》三天内播放量超200万。
据数据显示,曾小敏带领团队推出的新编剧目,融合现代舞台风格,青春时尚,备受年轻观众青睐。仅去年一年,演出场次就达200余场,观演人数超10万人次,年轻观众占比从过去的20%提升至40%。她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与才情,让粤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成为时代文化的一抹亮色。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宛如一位默默耕耘的文化使者,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她明白,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50余载岁月里,她始终坚守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理念,通过师徒相授和“非遗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培养出了如周承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绮雯(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等众多优秀人才。
她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协助高校进行课题研究,开设专业课程,深入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和企业,开展了上百场公益体验课、课程培训和教育讲座,惠及群众超1.5万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但得苍生身俱暖,不辞赢病卧斜阳”的奉献精神,让广彩艺术在更多人的心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南粤大地上的非遗传承人们,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征程中,道阻且长,但他们初心如磐。我们坚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南粤非遗必将如璀璨星河,照亮文化前行的漫漫长路,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壮丽的史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杜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