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在广州拉开帷幕,会上发布的行业数据勾勒出清晰的产业发展脉络:文化产业投资正向头部地区高度集聚,广东成为核心吸纳区,而文化智造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数量位居首位。这组数据背后,是AI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耦合,是大湾区凭借产业、科技、金融多重优势,正在书写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大湾区的文化产业根基,为AI赋能提供了肥沃土壤。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广东文化产业营收已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约占全国1/6的规模。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湾区已构建起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文化产业全链条体系,文化智造业营收占全国25.5%,形成了文化消费电子、智能终端、潮玩等特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大湾区的科技实力同样强劲,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数字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66.82%,16个文化新业态行业营收增长15.9%,远超产业平均增速。这种“文化智造硬基础+AI技术强支撑”的双重优势,让大湾区天然具备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先发条件,也吸引着资本向文化智造等硬科技属性领域集中,2020至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智造投融资事件达370件,成为最受资本青睐的赛道。
AI技术正重塑大湾区文化产业的生产与创作范式,让文化“智”造焕发新生。在内容创作领域,AI的介入打破了传统生产效率瓶颈,正如北京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的成果,“灵狐AI”20分钟即可生成5万字短剧剧本,超写实3D AI交互数字人让内容传播更具沉浸感。大湾区的文化企业紧跟这一趋势,在影视、游戏、动漫等优势领域加速AI渗透:广州培育的影视企业达2264家,占全省近45%,借助AI辅助剪辑、特效生成等技术提升创作效率;库洛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将AI融入游戏研发,让场景渲染、角色设计更具想象力;“潮玩+非遗”的创新模式中,AI算法精准捕捉市场偏好,让醒狮盲盒等爆款产品持续涌现。这种“技术+创意”的融合,不仅降低了文化生产的门槛,更让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成为可能,推动文化制造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时尚化、场景化转型。
AI赋能下的产业生态协同,让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优势持续放大。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构建的“广深港澳文化产业创新走廊”,在AI技术的串联下形成了更高效的资源联动。广州黄埔聚焦数智影视、游戏产业,建设“广州游戏谷”,集聚4399等企业形成研发、制作、发行一体化服务圈;深圳依托科创优势,推动文化智能终端的技术迭代;香港、澳门则凭借国际资源,让AI赋能的文化产品更顺畅地走向全球。这种城市间的分工协作,配合大湾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加持,2020至2025年累计超700笔一级市场投资,170余家文化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让优质项目能快速获得资金支持,加速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本届文投会吸引120多家投资机构、336家企业参会,前两届大会50%的路演项目成功融资超95亿元,正是这种生态协同效应的生动体现。
面向未来,AI将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正呈现产品数智化、市场全球化等五大趋势,投技术、投内容、投平台成为核心方向。大湾区已明确将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等作为重点赛道,通过政策精准赋能——广东推出覆盖六大领域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朝阳区发布AIGC视听产业12条支持政策,从算力保障、数据资源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发力。随着AI垂类大模型、AR/VR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将实现更深度的跨界融合:文旅领域的沉浸式体验将更逼真,文化出海将借助AI翻译、智能推荐技术触达更多海外用户,非遗文化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获得永续传承。正如文投会传递的信号,资本对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青睐,本质上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投资,而大湾区正凭借“产业+科技+金融+政策”的多重优势,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
科技为翼,文化为魂。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运兴。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部署。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上的一组组数据,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更是AI赋能文化产业的宣言书。粤港澳大湾区正以AI为笔,以产业为纸,勾画着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图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大湾区既坚守文化的根与魂,又勇立技术创新的潮头,让文化产业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科技的锐度。未来,随着“五链协同”的持续深化,大湾区必将培育出更多文化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创新的热土,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湾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