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干事创业往往不是干成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更多是在做好看似平凡的“小项目”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基层党员干部要情系基层、心系百姓,练就敏锐洞察力、群众工作能力等“基本功”,赢得群众“真感情”。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立足本职岗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要坚持群众导向、问题导向,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放在心上,解决在实处,才能真正地把群众的“心头事”办成“满意事”。干部的履职本领,直接关系到群众期盼的落地成效,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新时代新征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诉求也更加多元,党员干部唯有不断淬炼履职真功,以精准摸需求、用心解难题的实际行动,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民生答卷”,用实打实的成效回应群众期待。
以“民心所向”为靶向,校准提升能力方向。基层干部身处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履职本领不是抽象的“硬指标”,是以群众需求为标尺的“实用技能”,这就需要在是否懂群众语言、会沟通技巧,能否沉下身子、迈开步子等方面出发,让干部强本领的过程,围绕群众需求提升履职能力,在弥补自身短板上下功夫,能够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会用群众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以“同理心”倾听诉求,方能感知群众的冷暖,摸清楚群众的想法,确保每一项技能都用到为民服务的“刀刃上”,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以“实干担当”为路径,积极行动回应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需求藏在柴米油盐里、落在衣食住行中,若不主动深入基层“把脉问诊”,就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误区,出现“干部干得欢,群众不买单”的尴尬。党员干部不仅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向基层一线,多走访调研、零距离交流,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摸清楚群众的烦心事、堵心事、揪心事,能够梳理解决问题的清单,想方设法推动群众的问题解决,真正让干部的“干”对准群众的“盼”,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每一次履职都是回应期盼的生动诠释。
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检验能力提升实效。群众满意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既需要抓落实,更需要真正地把工作做实、做好。因此,党员干部要紧盯“需求清单”,想方设法抓落实,解决问题既要雷厉风行,对紧急诉求“马上就办”,更要建立常态化的群众评价机制,持之以恒,对长期难题“久久为功”,跟踪“效果反馈”补短板,用“钉钉子”精神把每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员干部淬炼履职能力,最终落脚点是把群众的诉求办好,以实干实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升本领,以“真抓实干”的行动回应期盼,让每一次履职都充满温度、每一份担当都落地生根。(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