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个关键” 深耕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栾梦璇 发表时间:2025-11-27 16:04
金羊评论  作者:栾梦璇  2025-11-27
锚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制度保障”三个关键维度,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让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日,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发展路径和实践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必须将新质生产力放在关键位置、作为核心变量,锚定“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制度保障”三个关键维度,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让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核心”,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纵观人类文明进程,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当下的智能时代,每一次生产力的跃升都源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既筑牢基础研究“压舱石”,又打通成果转化“快车道”。要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核心种源等“卡脖子”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政策扶持、资源对接、平台搭建等多维度发力,支持企业牵头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流程,让科技成果更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以因地制宜为“关键路径”,把准新质生产力实践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唯有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先立后破、分类指导,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发展符合地方特色、契合发展规律。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立后破,防止盲目跟风、脱离实际。在传统产业优势地区,要善于挖掘区域内的固有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技术赋能,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在资源特色鲜明地区,则要依托比较优势,结合产业演进趋势与市场需求导向,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特色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构建起与地方实际相契合、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以制度保障为“关键支撑”,优化新质生产力成长生态。要“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坚决打通影响和制约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起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制度创新既要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要为长远发展筑牢基础。要勇于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一体化改革。要牵头健全“引育留用”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机制,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完善的平台汇聚八方英才,真正实现“引才”与“留才”并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同时,必须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坚决打击侵权行为,积极构建并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文化,为创新者撑腰、为探索者鼓劲,为新质生产力的茁壮成长提供阳光雨露和肥沃土壤。

作者:栾梦璇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