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运期间旅游人次同比增长超50%,酒店预定量飙升3倍,直接消费规模突破200亿元,“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这个冬天最炽热的消费风尚。11月9日至21日,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盛会,不仅在19座城市的373场赛事中见证了竞技荣光,更以体育为桥,打破了三地文旅边界,推动大湾区从“各美其美”迈向“美美与共”,在价值重构与生态共生中开启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这场跨越三地的体育盛会,首先构建起“赛事引流、全域联动”的文旅新格局。不同于单一城市办赛的局限,十五运会将比赛项目遍布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座湾区城市,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运动湾区”文旅地图。从珠海出发经港珠澳大桥穿越三地的自行车公路赛,到香港承办的击剑赛事、澳门上演的乒乓球决赛,再到佛山融入醒狮元素的太极拳比赛、茂名将定向项目设在荔枝园的特色赛事,每一场竞技都成为串联城市风光的纽带。交通基建的硬联通为跨城文旅提供了坚实支撑,广州到澳门两小时直达、港澳与内地高铁网络无缝衔接,让“上午在广州看田径,下午去澳门观乒乓,晚上到珠海赏夜景”的跨城旅程成为常态。这种“赛事+跨城”的融合模式,不仅激活了单一城市的消费潜力,更实现了“一张门票撬动全域消费”的乘数效应,让湾区文旅从分散发展走向协同共生。
十五运会的独特价值,更在于以制度创新破解跨域融合难题,让“无感体验”成为湾区文旅的新标签。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国性赛事,十五运会面临着人员、物资、服务跨境流动的多重挑战。为此,三地创新推出“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实现运动员跨境通关“零延时、零接触”,230多公里的自行车赛道上6次无感通关,成为制度创新的生动注脚。港珠澳大桥海关专门开设赛事物资申报特殊通道,对运动员补给实行快审快放;口岸设立参赛代表团专用通道和观众绿色通道,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凭赛事门票即可“急事急办”。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保障了赛事顺利举办,更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文旅服务标准。如今,持有十五运会门票即可享受20多家景区免票或打折优惠,“票根经济”的长尾效应持续释放,让跨城文旅消费更加便捷高效,也让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真正升级为“一小时文旅圈”。
从流量到增量的转化,彰显了“体育+”多元融合的强大动能。十五运会期间,大湾区不仅实现了文旅消费的量增,更完成了消费结构的质升。旅行社推出的“赛事+旅游”套餐吸引超100万人次参与,文旅业务营收环比增长80%-90%;高端酒店入住率普遍突破95%,广州、深圳等地景区门票订单大幅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体育+文创”“体育+美食”“体育+科技”的跨界融合不断催生新场景: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系列文创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香港推出的维港夜景主题文创备受追捧;澳门将全运会与美食节、格兰披治大赛车同期举办,形成“一赛带动多赛”的叠加效应,不少游客主动延长行程;广州码石信息科技的3D地图引擎实现场馆内精准导航,深圳企业研发的防频闪照明系统保障赛事体验,科技赋能让观赛之旅更具品质。这种多业态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让文旅消费更加丰富多元,更推动大湾区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消费”转型。
十五运会让湾区文旅融合的热潮方兴未艾。十五运会留下的不仅是亮眼的消费数据,更有协同高效的治理经验、便捷畅通的服务体系、多元融合的产业生态和深度凝聚的文化认同。如今,“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湾区文旅的新名片,而这场盛会所推动的制度创新、产业融合和情感联结,正持续为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站在新的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继续以体育为桥,深化文旅融合,让“各美其美”的城市特色在“美美与共”的协同发展中绽放更大光彩,让湾区好风景持续引领中国文旅发展的新潮流,向世界展现国际一流湾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