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印发,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半年多过去,变化可感可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流”之举,而是关乎民心向背、事业长远的责任担当,唯有落实落细、见行见效,才能让节约之风浸润人心、行稳致远。
过紧日子,紧的是思想松懈,守的是初心本色。厉行节约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米饭、南瓜汤”到新时代的“光盘行动”,勤俭节约的基因始终融入党的血脉。当前,部分党政机关仍存在“重投入轻效益”“讲排场比阔气”的隐形浪费:有的单位办公用品随意领用、大量闲置,有的会议追求“高标准布置”,有的公务出行“多人一车”造成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少数干部把“公家钱”当“唐僧肉”,缺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敬畏之心。新《条例》的落地,正是要破除这种思想惰性,让“过紧日子”成为各级机关的思想自觉,把节约理念融入决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
过紧日子,实的是行动举措,兴的是务实作风。节约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在具体工作中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在浙江衢州市龙游县,财政部门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清单”,将办公经费压缩15%用于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在广东佛山市直单位,推行“公物共享平台”,跨部门调配闲置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一年节省购置资金超百万元;在江西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公务接待取消“固定套餐”,按实际人数按需备餐,厨余垃圾减少三成。这些鲜活实践证明,过紧日子不是“苦行僧”式的凑合,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堵住浪费漏洞,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发挥最大效益,彰显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过紧日子,强的是制度保障,固的是长效机制。“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节约之风的培育,离不开刚性制度的约束。新《条例》从经费管理、资产配置、公务接待等12个方面细化要求,明确“禁止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严控公务用车购置”等刚性条款,为节约行为划定红线。各地在此基础上创新监管方式:有的建立“浪费预警系统”,对经费超支、资产闲置等情况自动提醒;有的引入“群众监督岗”,通过政务公开栏、举报电话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有的将节约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才能让“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想浪费”成为常态。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最终是为了让群众过“好日子”。今年前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社保等民生支出占比达85.3%,而党政机关三公经费同比下降4.7%,一增一减之间,彰显出“节用裕民”的深刻内涵。当机关食堂的“小份菜”取代“大圆桌”,当纸质文件的“重复印”变为“云端传”,当公务出行的“单独派车”改为“拼车同行”,节约下来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种“自身紧”带动“百姓富”的实践,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勤俭节约,久久为功。新《条例》的落地只是起点,让过紧日子的要求真正见行见效,还需各级党政机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从思想上绷紧节约之弦,从行动上细化节约之举,从制度上筑牢节约之墙,必能让节约之风成为党政机关的鲜明标识,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奋进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