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是村庄肌体的细胞,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家庭和睦、邻里相助,能有效推动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因家庭琐事产生的矛盾冲突,不仅影响家庭与邻里关系,也可能带坏民风村风,阻碍村庄发展。倡导孝老爱亲、融洽邻里,是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抓手。善于引导群众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化风成俗,体现着乡村治理的智慧。
文明乡风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要求,是乡村的根和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面临各种复杂情况,要依靠制度,用好政策,更要依靠群众,营造文明乡风,在民生细微之处发挥作用,才能凝聚基层力量,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走好中国特色文明乡风建设之路,就需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切入,以精准治理的“小切口”,聚焦琐碎小事,却能直接乡村陋习的痛点、文明培育的难点,以务实的态度对接群众实际要求,撬动文明乡风的“大变化”,让文明乡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乡村肌理,实现从“微改善”到“大蜕变”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聚焦民生痛点,让“小切口”更有针对性。群众的事是天大的事,群众的利益无小事。乡村治理的成效,往往取决能否精准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那些看似琐碎的民生痛点,正是治理的最佳“小切口”,这就需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到群众之中,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聚焦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问题,针对痛点难点入手施策,不仅能让治理举措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治理过程不再空乏,切实解决村民的堵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也能以这些贴近民生的治理举措,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激发群众参与,让“小举措”更具聚合力。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效能提升离不开群众的广发参与。文明乡风的培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政策灌输,而是群众主动参与、共建共享的过程。以治理“小切口”推动乡风“大变化”,关键在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中,举措要符合实际,以小切口的治理方式,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又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带来乡村建设、乡风风貌的变化,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凝聚起文明向善的强大合力,让文明乡风在全民参与中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务求治理实效,让“小变化”焕发新活力。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切中要害,聚焦群众的“堵心事”,也要以“小切口”解决“大难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治理带来的变化。文明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乡风的转变源于点滴积累。各地坚持常态化治理,不搞“一阵风”,让小变化在实践沉淀中汇聚成文明新风的大提升。一个个治理小切口带来的细微变化,经过时间沉淀,不仅让乡村的“面子”更靓,更让“里子”更实,终将汇聚成文明乡风的大提升,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明乡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焦群众需求,从细微处发力,以精准治理破解难题,就一定能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让乡村在高质量发展中绽放文明光彩。(晋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