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魅力湾区活力喷涌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 发表时间:2025-11-24 15:41
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  2025-11-24
这场体育盛会的延伸效应,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圆满落幕。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盛会,不仅以精彩竞技定格无数热血瞬间,更以“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办赛理念,成为激活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从跨境赛事的流畅运转到城市品质的全面跃升,从治理能力的迭代升级到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十五运会的延伸效应正持续释放,让“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愿景在湾区大地上绽放。

绿色办赛树标杆,城市品质实现蝶变。不同于以往大型赛事“大拆大建”的模式,十五运会以“修旧利废”的革新思路,创下全运会史上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的纪录。广东赛区90%以上竞赛场馆通过改造升级而来,香港、澳门赛区全部依托既有场馆办赛,既节约成本又实现功能提质。广州广东奥林匹克运动中心重铺9万平方米金属屋面,新增开放式环形跑道,赛后成为市民健身乐园;深圳天河体育中心通过光伏发电、智慧能源管理,变身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澳门90%场馆完成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赛事需求与城市功能的精准契合。同步推进的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无障碍设施完善、美丽河湖建设等,让场馆周边道路修缮一新、绿化景观升级提质,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同时,更让市民收获了可感知的生活改善。

机制创新破壁垒,协同治理效能倍增。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的特殊背景,粤港澳三地创新建立“1+4”联络机制,构建起“分层对接、全域覆盖”的沟通网络。国家层面统筹协调,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四大渠道常态化运转,让跨境通关、物资调配、食品安全等六大领域难题快速破解,形成“同频沟通、同心决策、同步执行”的办赛格局。技术赋能让协同更高效,跨境公路自行车赛选手6次通关“不踩刹车”,深港马拉松实现“无感通关”,依托“前置查验+生物识别+芯片定位”模式,通关时间压缩至数秒。这种“机制+技术”的双重突破,不仅保障了赛事顺畅,更将“一地验放、三方互认”“一屏统览、一键调度”等协同经验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长效成果,为大湾区跨区域协作提供了宝贵范本。

文体融合促消费,经济活力持续迸发。十五运会催生的“体育+”热潮,为大湾区注入强劲经济动能。超2800款特许商品中30余款热门产品售罄,市场开发收入达18.4亿元,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成为文旅新IP。三地推出的“全运+旅游”线路串联起港珠澳大桥、广州塔、香港维多利亚港等地标,让火炬传递路线成为流动的风景线,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增长。更深远的是,赛事推动形成的文体产业集聚效应,让顺德德胜体育中心等场馆赛后可承接演唱会、电竞比赛,广东体育博物馆成为体育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体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这种“赛事红利”不仅限于短期消费,更转化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长期优势。

同心筑梦强联结,湾区融合迈向新高度。从四地火炬同步起跑最终融为一体,到香港队首夺全运会橄榄球冠军引发全城沸腾,十五运会以体育为桥,筑牢了三地民众的情感纽带。跨境赛事让运动员与观众在穿梭中感受湾区风貌,“刷脸通关”的观赛便利拉近了城市距离,港澳技术官员参与赛事组织积累了合作经验。国家体育总局与三地协商签订的体育合作协议,更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七大领域深化融合,推动“粤港澳体育湾区”建设提速。这场盛会不仅是“硬联通”“软联通”的实践,更是“心联通”的升华,让大湾区“一家人”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火炬熄灭,余温未散。十五运会留给粤港澳大湾区的,不仅是升级的场馆、完善的设施、增长的消费,更有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凝心聚力的情感联结。这场体育盛会的延伸效应,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正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脉络,体育盛会搭建的桥梁已然贯通,未来的湾区必将以更紧密的协作、更优质的环境、更旺盛的活力,书写新时代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让“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故事持续焕发新的光彩。(李红)

编辑:潘海辉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