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讨回”礼金的经历与感受,引发广泛共鸣与激烈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回血”,更是情感上的一次“断舍离”。收回份子钱,是当下不少年轻人面对人情社会的一种理性选择,也是一次对人际关系的主动梳理。
曾几何时,份子钱是彼此祝福的载体,是亲密关系的见证。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渐渐异化为衡量交情深浅的“标尺”,甚至演变为一种人情捆绑。难得一遇的假期,有人不得不像赶场一样奔赴多场婚礼,付出高昂的时间与金钱成本;而那些久未联系的名字,突然发来邀请,更让人在“人不到礼到”的习俗压力下进退两难。原本温情的祝福,蜕变为攀比与虚假人情的温床,每一次“随礼”,都仿佛成了一场情感的消耗战。
在这种持续内耗的社交压力之下,主动要回份子钱,未尝不是一种自我松绑的方式。它不是冷漠,也不是绝情,而是对虚假人情的有意识疏离,是对真实情感关系的重新呼唤。
追溯传统,份子钱起源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互助基金”。在婚丧嫁娶等重要人生节点,集合众人之力,帮助当事人渡过经济难关,也为自己的未来存下一份保障。这份基于信任与共济的礼金,本是社会关系中的温柔纽带。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快速变迁,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昔日稳固的乡土社交网络逐渐瓦解。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之下,深度友谊的建立与维系愈发困难,多数人际关系停留在“熟人”甚至“点赞之交”的层面。为一段脆弱且可能随时断裂的关系持续“投资”,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眼中,已成为非理性的“沉没成本”。
于是,份子钱从情感表达异化为难以推却的“人情债”,真挚的祝福被金额数目贴上隐形的标签。小额礼金被视为不够重视,为表郑重,不少人不得不层层加码,甚至为了体面,超出自身能力去支付“面子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主动跳出旧有习俗,以更清醒、更务实的态度审视人情往来。对于那些早已疏远的关系,用经济方式了断,反而更为坦荡轻松。
值得欣慰的是,收回份子钱并不必然意味着收回感情或断绝往来。越来越多人选择将“礼金”转化为朋友真正需要的礼物,让情谊回归实质关怀。而对于那些并不真正了解、甚至说不出喜好的人,停止金钱往来,则是对浮于表面的人际模式的一种勇敢反击——撕下虚假人情的外衣,拒绝形式主义的消耗。
当然,这并非对传统礼俗的全盘否定,而是带着清醒的自觉,在流动的时代中重建属于自己的人际边界与情感伦理。我们并非变得冷漠,只是选择把有限的真诚留给真正值得的人;我们并非拒绝祝福,而是希望祝福回归本心,不被金额所绑架。
生活本该轻盈。与其将金钱与精力耗费于维系浮泛的人情网络,不如用它滋养自己真正向往的人生。或许是一场向往已久的旅行,或许是一门心仪已久的课程,又或许是渴望已久的几个送给自己的礼物。要回份子钱,不是关系的结束,而是一场社交觉醒的开始。它让我们看清:真正牢固的感情,从不依靠礼金维系;而那些真正在意我们的人,也必定会理解这份选择的勇气。
讨回份子钱,这事我没有勇气,但我对敢于去做的朋辈充满敬意,新的风尚很多时候需要有勇气的人去推动。在这人情日渐复杂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学会用理性守护真情,用清醒经营人生。让“礼”归于心意,让“情”回归纯粹。这或许才是我们对传统最好的继承,也是对自我最温柔的善待。(薛笑晗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