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南粤大地的林海翻涌着生态发展的浪潮,当绿色转型的实践书写着“两山”理念的答卷,第三届广东林业博览会即将于12月1日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启幕。
这场以“绿美广东、绿色富民”为主题的林业盛会,不仅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三年成效的集中检阅,更是林业产业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近400家参展企业与采购商齐聚“世界客都”,以“提质增效、兴业强企、利民惠农”为目标,在展区内搭建起展示、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为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生态是广东发展的鲜明底色,更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支撑。作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广东森林面积达1.44亿亩,森林覆盖率53.39%,广袤林地成为“两山”转化的主战场。本届林博会以“1+N”模式系统呈现生态建设成果,从省综合展区到各地市特色展区,从“粤林+”专区到省外交流展区,全方位展示林分优化提升649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27万亩的扎实成效,让“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梅州以74.68%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首位,251.4万亩林下经济发展面积孕育的油茶、竹子、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正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的缩影,印证了生态保护与县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产业兴则县域兴,林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百千万工程”筑牢产业根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本届林博会聚焦油茶、竹、森林药材、花卉苗木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化亮相凸显广东林业产业的雄厚实力。从肇庆广宁45亿元产值的竹产业集群,到茂名电白超68亿元的沉香全产业链;从河源龙川47.89万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到潮安凤凰山的凤凰单丛茶产业,南粤大地正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让林业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压舱石”。
利民惠农是“百千万工程”的根本宗旨,更是林博会不变的价值追求。林业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脚于百姓增收、乡村振兴。这些年林博会通过“公司+基地+种植户”的模式,让绿美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保仪生态科技带动2000多户农户种植茶油,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南雄市油茶产业让千余户林农实现稳定收益;电白沉香产业吸纳15万群众就业,成为乡村致富的“摇钱树”。梅州着力打造“梅州林品”综合品牌,重点引进竹木精深加工、南药提炼等项目,既破解了传统林业附加值低的瓶颈,又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林博会融入的客家非遗、美食品鉴等特色活动,更实现了“林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乡村不仅有“生态颜值”,更有“经济气质”,推动共同富裕在山林间落地生根。
创新是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林业产业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支撑。本届林博会将集中展示AI技术林业应用、数字化生态监测等创新成果,彰显广东以科技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从卫星遥感构建的生态保护智能网络,到“以竹代塑”的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三权分置”探索,到非木质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的金融创新,广东正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破解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粤林+”区域公用品牌首次亮相广交会便斩获超200份意向订单,证明了广东林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森林“四库”资源转化为“绿美生产力”,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逐“绿”而行,赋能“百千万工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第三届广东林业博览会的举办恰逢其时。它既是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三年成效的总结,更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再动员、再出发。未来,广东需以林博会为纽带,持续做强八大林业产业集群,深化“粤林+”品牌建设,让更多优质林产品走出广东、走向世界;需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让绿水青山的“生态含绿量”持续转化为县域发展的“经济含金量”;需持续推动林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让绿色成为“百千万工程”最动人的底色。(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