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暖流融冰,让民间投资活力如春潮奔涌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林伟 发表时间:2025-11-12 15:43
金羊评论  作者:林伟  2025-11-12
民间投资的冷暖,连着经济的温度,更关乎千万市场主体的信心。

民间投资的冷暖,连着经济的温度,更关乎千万市场主体的信心。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13项精准举措为民间资本松绑赋能,既回应市场关切,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稳增长、扩内需、促创新”的关键节点,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不仅需要政策“放水养鱼”,更要在准入、服务、保障的全链条中实现“放管并重”,让民间资本敢投、能投、投得放心。

民间投资的活力,系于“准入之门”的开合之间。长期以来,铁路、核电等重点领域的“玻璃门”“旋转门”,让不少民间资本望而却步。此次《若干措施》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并明确持股比例,将城市基础设施、低空经济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既是对民间资本实力的认可,更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但“开门”不等于“畅行”,真正的公平准入,不仅要取消显性限制,更要清理隐性壁垒。比如招投标领域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要求、服务业经营中的隐性门槛,这些“暗礁”若不清除,政策善意仍可能打折扣。唯有让民间资本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主体享有同等待遇,才能真正激发其投资热情。

民间投资的底气,源于“堵点打通”的实效。融资难、用地难、用能难,曾是制约民间投资的“老大难”问题。此次《若干措施》从电力并网、中试平台建设、数字化赋能等方面精准发力,直击痛点。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中试平台能否真正向民企开放、数字化赋能能否惠及中小微企业、电力资源调配是否一视同仁,这些细节直接决定政策效果。更要看到,民间投资的信心不仅来自“雪中送炭”的帮扶,更来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当民营企业不用为政策变动焦虑,不用为公平待遇担忧,才能沉下心来做长期投资、搞技术创新。

民间投资的可持续,离不开“保障之网”的坚实支撑。资本逐利更避险,民间投资敢于投入,背后是对风险可控的预期。《若干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优化信贷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民间投资搭建“安全垫”。但保障不是“兜底”,而是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合理投资风险。比如REITs发行渠道的拓宽,让民间投资项目有了退出路径;科技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让创新投入有了回报预期。同时,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防范投资风险,并非限制发展,而是帮助民间资本行稳致远。唯有“放活”与“规范”并举,才能让民间投资在健康轨道上持续增长,既实现自身发展,也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财富。

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也是市场信心的风向标。13项政策举措的出台,彰显了国家支持民间投资的坚定决心。但激活民间投资非一日之功,需要各地各部门拿出“钉钉子”精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需要持续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民营经济、支持民间投资的良好氛围,进而使“氛围”与“敢投、愿投、会投”的行为转变衔接更自然,让更多民间资本敢投、愿投、会投,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写下更精彩的篇章。(林伟)

编辑:潘海辉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