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11月9日晚,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在央视纪录频道重磅开播。这部历时两年打磨、行程超两万公里的影像力作,跳出传统地理志的叙事窠臼,以全景视角勾勒珠江流域的山水脉络,以“开放”为锚点挖掘文明密码,在历史纵深与时代浪潮的交织碰撞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卷与发展图景。
珠江之独特,在于其“众流归一”的兼收并蓄水系格局;珠江文明之鲜活,在于其从未停歇的开放进取脚步。纪录片突破地域分割的叙事局限,将滇、黔、桂、粤、湘、赣六省区的锦绣山水、浓郁民族风情纳入统一叙事框架,让西江的雄浑壮阔、北江的灵秀俊逸、东江的温婉绵长在镜头下交相辉映、各展风姿。从云贵高原的涓涓细流到南海之滨的浩浩汤汤,2320公里的江河轨迹,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展,更是文明传播的千年古道,承载着南方大地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
作为南方文明的摇篮之一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珠江流域承载着中国千年开放的基因。纪录片以“东方大港”广州的通商史为切入点,通过商船帆影、码头喧嚣的历史场景还原,再现了珠江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黄金水道”的辉煌过往。权威专家顾问团队的学术加持,让每一段历史叙事都有据可依,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底蕴深厚。当镜头穿越时空,将昔日的番禺港、十三行与当代的粤港澳大湾区串联起来,一条“中国千年开放的活水之源”的文化脉络清晰呈现,彰显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一部优秀的人文纪录片,既要回望历史,更要映照现实。《珠江》以当代实践呼应历史命题,用生动影像展现了珠江流域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探索,再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壮阔实践,纪录片勾勒出中国南方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的转型轨迹。那些厂房里的坚守、写字楼里的拼搏、实验室里的突破,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珠江流域的发展注脚。
科技赋能让历史与现实实现无缝衔接。近800小时的素材积累,辅以精准的镜头语言与细腻的后期制作,使纪录片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又有微观表达的细腻动人。伴随着裸眼3D技术还原的古船与今日穿梭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货轮同框,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技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智能生产线交替出现,观众清晰地看到,珠江的开放基因从未褪色,而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种古今对话既展现了历史的厚度,更凸显了时代的温度。
江河的生命力,终究体现在人的身上。《珠江》将镜头对准沿岸的普通百姓,用他们的故事诠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认同。无论是坚守传统技艺的手艺人、奔波于江河之上的渔民,还是投身大湾区建设的创业者,他们的欢笑与汗水、坚守与梦想,都让这部纪录片充满了烟火气与亲和力。这些微观的个体叙事,如同珍珠般串联起珠江流域的人文图景,让宏大的文明叙事变得可感可触。
潮起珠江连四海,风拂岭南向未来。纪录片《珠江》的开播,不仅是对一条母亲河的影像礼赞,更是对中华文明开放基因的深刻诠释。新征程上,这部纪录片所传递的开放胸襟与奋进力量,必将化作破浪前行的精神坐标,激励人们以敢为人先的胆识闯出新路,以矢志不渝的坚守破解难题,在新时代的江河奔涌中续写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