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晚,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夜空被一束“全绿之炬”点亮。粤港澳3D火炬手踏浪而来,电光水雾模拟的火焰在主火炬塔熊熊燃烧,而驱动这团“永不熄灭”之火的,是全球首创的市电与储能主供微电网,100%绿电供应让深海之火与天上之光在岭南交融,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拉开了绿色序幕。这场科技与环保交织的开幕式,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解码了大型赛事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彰显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历来是资源消耗与环保理念的博弈场,而十五运会以“绿电”为核心,实现了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创绿”的跨越。过去,赛事火炬燃烧、场馆运营往往伴随高额碳排放,而本届全运会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广东赛区90%以上场馆沿用现有设施改造升级,不新建运动员村,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奥体中心飘檐新增的800块光伏板,每年可发电减碳200吨;天河体育中心更升级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赛事期间,仅奥体中心就将消耗1500万千瓦时绿电,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42万吨,而整个赛事预计碳排放量控制在75万-80万吨,创下大型运动会碳排放最低纪录。这些数据背后,是绿电技术的全面赋能,让“低碳办赛”不再是口号,而是可量化、可感知的实际成效。
科技是破解环保与赛事需求矛盾的关键钥匙,十五运会用前沿技术构建起全链条绿电应用体系。南方电网打造的“源网荷储”小型智能微电网,打破了传统赛事供电模式,通过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采集与储能系统协同,实现100%绿电稳定供应,既保障了开幕式电光水雾火炬的持续燃烧,也为赛事全程提供了可靠电力支撑。在场馆改造中,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广泛应用,多场景分布式光伏让场馆从“用电者”变为“产电者”,形成自给自足的能源闭环。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创新让绿色与便捷实现双赢:AR实景导航帮助观众快速定位,智慧运动跑道实时反馈健身数据,可转换场景的场馆设计兼顾赛事需求与全民健身体验,让科技不仅服务于减碳,更提升了赛事的综合价值。
十五运会的绿色实践,远不止于单一赛事的减碳成果,更构建了“赛事+绿色+民生”的多元价值体系。赛事物资全面采用可降解材料,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100%,从火炬燃烧到垃圾处理,每个环节都践行着循环经济理念。广东赛区场馆改造产生的碳排放仅占赛事总碳排放的17%,显著低于国际大型运动会30%-50%的平均水平,这种“少投入、高成效”的改造模式,为后续大型赛事提供了可复制的节约型办赛经验 。更重要的是,赛事留下的绿色遗产持续惠及民生:奥体中心二层升级为全天候全民健身平台,近零碳场馆成为环保教育实践基地,绿电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清洁能源在社会层面的普及,让赛事红利从赛场延伸到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
十五运会的“绿色密码”,本质上是新发展理念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从全球首创的绿电微电网到近零碳场馆集群,从可降解赛事物资到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场盛会用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既回应了“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生态友好型社会的期待。超写实数字人解说、AR沉浸式观赛等技术创新,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更让年轻群体感受到环保的时尚与活力,实现了生态理念的潜移默化传播。
潮涌珠江,绿色先行。大型赛事是展示国家发展理念的窗口,十五运会用“全绿之炬”照亮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成功实践证明,绿色与精彩并非相互矛盾,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实现环保效益、赛事品质与民生福祉的共赢。当绿电成为赛事标配,当低碳成为社会共识,绿色发展的底色必将更加鲜明。期待十五运会的绿色经验能够在更多领域复制推广,让科技赋能下的绿色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让每一次盛会都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