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束人才微光,点亮田垄阡陌;一腔振兴热忱,温暖南粤乡野。时下,广东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百万英才汇南粤”与“卓粤”人才行动同向发力,乡村人才总量稳步迈向百万级,农村乡土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乡村CEO等各类人才扎进乡野沃土,青年创客带着新点子返乡、乡土能人亮出老手艺、技术骨干送来硬支撑,人才队伍越聚越壮、结构越调越优、活力越迸发越足,正用智慧解难题、靠实干促发展,把南粤乡村的“卓粤”图景一笔笔绘成实景。
引育并举聚英才,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引得来、育得出、留得住,才能让这活水长流不息。全省上下把人才振兴当成乡村振兴的先手棋,立足省情搭起“1+28+100+10000”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省级枢纽统筹协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精准送技,县级农技驿站牵线搭桥,上万名乡土专家扎根田间地头,让农技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产业急需处。
“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敞开引才大门,面向全国乃至港澳台招引乡村振兴紧缺人才,不少地方靠返乡创业平台留住了数万农村人才,还培育出一批省级“农村乡土专家”;全省搭起“省级统筹、市级联动、县级落实”的三级培训体系,多地推动村干部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累计培育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数十万名;创新“本土人才培育+外来人才引进”双向机制,部分地市选派乡村CEO覆盖重点村居,不少地方通过“双荐”机制储备村级带头人后备力量,老中青搭配的人才梯队,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人才根基。
产才相融兴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动力引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人才与产业绑在一起、同频发力,才能让乡村发展有奔头。广东顺着全省农业产业布局,盯着“土特产”做文章,让“卓粤”人才在产业一线显身手、建功业。依托“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全省在食用菌、狮头鹅、优质渔业、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领域,引进培育了数百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动一批乡村特色产业集群成长起来,不少产业年产值迈过亿元门槛;潮州狮头鹅科技小院里,专家们围着养殖难题攻关,让产业规模越做越大;梅州柚产业有了“智慧植保”专家团队助力,种植面积和年产值稳居全国前列,成了响当当的特色品牌;珠海渔业乡土专家打造的产学研基地,一年培育优质鱼苗超亿尾,销往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新农人深耕特色种植,创下多个高产纪录,带动全省相关产业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人才跟着产业走、产业靠着人才兴,让乡村产业从“小打小闹”变成“精特优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卓粤”动能。
头雁领航促蝶变,铺就和美乡村“幸福之路”。乡村振兴,既要聚人才、强赋能,更要树标杆、引方向。广东着力放大“头雁效应”,以数千名村党组织带头人、数千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千余名乡村CEO为核心,搭起“一人带一队、一队兴一村”的辐射带动体系,推动乡村面貌全域蝶变。不少农村职业经理人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乡村CEO靠着新媒体给农产品打开销路,单条推广内容播放量能超数万;有些村镇通过职业经理人规范运营特色产业,建成了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基地;还有村落深挖本土资源,搞起农文旅融合项目,一年能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港澳台青年返粤创业成了热潮,归侨带头人领着乡亲发展特色产业,让乡村变成了人才实现价值的大舞台。同时,产业带头人反哺家乡,累计带动数百万农户增收致富,乡风文明建设也成效显著,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和美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铺展。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旺则乡村旺。越来越多“卓粤”人带着本事、揣着热情扎根打拼,推动岭南乡村在共同富裕路上越走越顺、始终走在乡村振兴前列,最终让“卓粤”美景变成家家户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杜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