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来说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这一重要指示,为新阶段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指引。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面向未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性举措,承担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崭新实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为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大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由愿景变成现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加速人员往来,职业资格互认推动跨境便利执业,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方便居民生活,三地共同公布“湾区标准”262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软联通”持续深化,民生融合绘出更大“同心圆”。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粤港澳三地的勠力同心、携手奋进,也充分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越性。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湾区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要求,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要着力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深化粤港澳合作,关键在于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今年9月,“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创新指数首位。大湾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全流程协作,有效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要注重民生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要继续推进“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刷脸通关”等便利化政策和举措,为粤港澳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跨境出行服务;要加强粤港澳三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让大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智慧、韧性城市,让“美丽湾区”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久久为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要发挥主力军和火车头作用。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大湾区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广东要携手港澳加快推进各领域联通、贯通、融通,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开展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探索,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充分调动广大企业、专业服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大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景光明,任重道远。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要求,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