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黎秋玲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秋玲 扶贝贝 许张超
南粤大地,创新潮涌;五年砥砺,春华秋实。
广东,中国经济的“排头兵”,经济总量超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大省,“十四五”期间,锚定科技兴省、产业强省目标,将创新基因融入产业链条,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攻关,走出了一条双向赋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的广东,硕果满枝、底气充盈: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创新指数榜首,坐拥31个制造业大类,育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约160种工业产品产量领跑全国……这一串串跃动的数字,既见证着“世界工厂”的厚实家底,更彰显着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澎湃动能。
是什么让科技与产业实现如此深度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答案,正藏在广东一系列精准施策的实践探索与守正创新的发展经验之中。
政策筑基
架起协同创新“立交桥”
行走在南粤创新沃土,处处能触摸到科技与产业碰撞的鲜活脉动:十五运会那束源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源火”,经5G-A人形机器人“夸父”传递,是创新实力的生动具象;里工实业基地中,人形机器“里工D1”灵活练技,机器人在造机器人;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全球首款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让超算服务走进千行百业……这些亮眼的创新场景,是政策赋能的强劲推力。
科技创新,制度先行。《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等政策相继出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落地,让产业“卡脖子”难题破解更高效。目前,全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60项任务基本完成,全方位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已稳稳筑牢。
“真金白银”的投入则如同源头活水精准赋能:全省研发经费近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研发投入强度3.6%,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逐年提高,支撑江门中微子实验、“梦想”号钻探船等国之重器落地;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超千亿元,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星罗棋布,从珠三角的智能工厂到粤东粤西粤北的特色产业基地,创新火种四处燎原,为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筑牢坚实根基。
借智焕新
啃下产业升级“硬骨头”
广东锚定“卡脖子”难题靶向发力,聚焦“三类清单”分层次布局重大项目,联动央地省市力量,超常规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以关键技术突破筑牢产业自主根基。
“强芯”工程多点突破:以设计、特色工艺制造和封测为着力点,以装备、零部件和材料为突破口,昇腾910C成为国内算力芯片主流产品,14nm工艺EDA实现端到端工具链贯通,12英寸芯片制造工艺大幅提升,国产集成电路质量检测装备取得阶段性成果,芯片产业链短板加速补齐。
核心软件攻关成效显著:广州、深圳、东莞等市,采取“业主制”模式,坚持“边攻关、边应用”,50个国产工业软件已走进电子信息、汽车、家电等行业企业试点,逐步打破国外软垄断。
“璀璨行动”闪耀业界:联动佛山攻关显示制造装备国产化,国内首台G4.5高分辨率OLED喷墨打印机成套装备样机成功研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升级。
多维度融合纽带持续筑牢:华为鸿蒙系统开源赋能,带动珠三角2000余家配套企业完成智能化升级;鹏城实验室研发的“鹏城云脑II”,已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基因测序等提供算力支持。
从技术攻关到生态赋能,从实验室的创新突破到产业链的高效转化,广东正以全链条发力、多主体协同的态势,让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持续夯实产业自主发展的底气与实力。
产业反哺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成熟的产业生态也为科研成果提供了“试验场”与“转化器”。广东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企业矩阵,托举着“世界工厂”攀高向强,更彰显产业对科技成果的强大吸附力——这正是“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登顶全球创新指数、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居首的核心密码。
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凌度智能自主研发的自锁装置与负压吸附技术,让高空作业机器人规避了高空坠落风险,打开了中东市场;视源股份深耕20年,成长为全球液晶显示主控板卡与交互智能平板细分领域龙头,创下“每3台电视,就有1台用其主控板卡”的行业佳绩;佳都科技打造全球首个交通行业AI大模型与特大城市交通数字孪生系统,打破“数据孤岛”优化城市治理;而总投资超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达63亿元的广东先导稀材光芯片产业化项目等星罗棋布,更涌动着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底气。
在南粤大地,传统、新兴与未来产业奏响创新交响: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家电、石化、服装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无人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广东造”闯荡全球,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未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加速“蓄势成长”。从实验室的微观突破到产业界的宏观跃升,这片热土以互促双强的生动实践,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广东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