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广东,要怎么和自己比?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发表时间:2025-11-17 07:44
金羊网  作者:李妹妍  2025-11-17
广东如何理解“和自己比”的深意?又如何在“和自己比”的坐标系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羊城晚报评论员 李妹妍

经济总量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正开启新的成长周期。

“你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稳居首位。块头这么大,这样的增速下也是很大一块增量了,广东要和自己比。要注重研究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为南粤大地高质量发展标定了新的参照系。

“广东要和自己比”,短短七字,重若千钧。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课题的背景下,广东如何理解“和自己比”的深意?又如何在“和自己比”的坐标系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这是关乎广东未来的深刻叩问,也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深度探寻。

(一)

理解“和自己比”,首先要读懂广东的“分量”。

2021年至2024年,广东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2万亿元、13万亿元、14万亿元台阶,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什么概念?对照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这一经济体量已超越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今天的广东,每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经济大省挑起大梁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也意味着,单一的增速标准已经难以全面衡量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成效。仅以增速论英雄,不仅失之公允,更会偏离发展的核心焦点。

广东“和自己比”,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程将启的关键节点,广东需要审视的不是一时的增速快慢,而是发展的“含金量”是否更足?创新的动能是否更强?群众的获得感是否更实?特别是当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时,保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显得尤为关键。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马拉松运动员,不会被一时的速度波动打乱节奏,而是始终紧盯自己的目标,力求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稳健、更从容。

广东“和自己比”,更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要以“敢饮头啖汤”的锐气,在和自己的较量中,为全国探索更多新鲜经验、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当发展进入新阶段,“和自己比”既是战略定力,也是破局之道。它要求广东摆脱一时数字波动的困扰,以更加成熟、从容的心态审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真实成色,聚焦于让每一分增长都更有质量、更有价值。

(二)

“和自己比”,比什么?

这并非盲目比较,而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关键维度上看进步、找差距、促提升,让每一次“和自己比”都化作推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和自己比”,要比改革开放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破解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的“钥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治本之方”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广东“和自己比”,要注重运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和自己比”,要比创新驱动的“加速度”。此次广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并强调“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今,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培育形成9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成绩斐然,前路仍应奋进。对广东而言,要保持继续走在前列的优势,就必须下苦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和自己比”,要比区域协调的“均衡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广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次广东之行来到梅州,同果农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并强调要“逐步补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个短板”。一边是珠三角地区勇挑大梁,一边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奋起直追,广东“和自己比”,就是要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努力把曾经的发展短板变成“潜力板”。

“和自己比”,要比民生福祉的“满意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广东“和自己比”,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织密民生保障网,以“绣花功夫”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看民生保障的短板是否补齐,看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更加充实。

(三)

“和自己比”,怎么比?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广东这种“向内看”的姿态,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向着更高目标发起的又一次冲锋。其关键在于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将“比较”转化为“突破”的动力,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要求广东“两手抓”:一方面,让市场这双“无形之手”充分舒展,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让政府这双“有形之手”精准有力,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展现担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

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既要巩固优化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筋铁骨”,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

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广东要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而言,要健全强县促镇动力机制,加大力度强农惠农富农,促进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广东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拓展发展新机遇。

要继续抓好对内开放,既促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又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这要求广东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的优势,既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身发展韧性,又主动对接中西部地区发展需求,在产业转移、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国大市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发展。

(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今天的广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和自己比”的智慧与勇气。经济体量越大,越要警惕“增速焦虑”的迷雾;发展阶段不断跃升,越要坚守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从灯火通明的创新实验室到生机盎然的田间地头,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到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广东的每一步跨越,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注脚,也是对高质量发展时代命题的铿锵作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东要以“和自己比”的清醒,向改革深处寻路,向产业高处攀登,向区域协调处落子,向民生细微处用心;以“和自己比”的坚定,敢于刀刃向内,攻克发展中的短板弱项,激活蕴藏在南粤大地的创新活力;以“和自己比”的担当,率先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为全国探索更多新鲜经验。

这场“和自己比”的赛跑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东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旁人,而是不断超越的自我;广东更高的目标,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当珠江潮再次奔涌向前,广东必将把每一份“自胜”的力量,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洪流,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广东答卷”——这份答卷里,有自我超越的勇气,更有引领未来的担当。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