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求,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坚持守正创新、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发展、学科融通,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科技依赖人才,人才源于教育。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顶层设计破解发展瓶颈,为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的源头在基础教育。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而这一能力的培育,始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启蒙与科技素养塑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意见》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为重点,从育人体系、课程生态、师资建设、国际合作等多方面部署,提出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大重点任,正是要从源头抓起,通过系统化的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过程。《意见》在推动各学段有效衔接、实现融合贯通培养方面提出了科学的实施路径,为“小学激发科学兴趣、初中夯实科学基础、高中引导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成长路径提供了有力保障。落实好《意见》就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分阶段、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同时,积极构建科技与人文有机融合的育人生态,引导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中小学科技教育不仅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赢得国家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基石,是夯实强国建设根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布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意见》的出台为中小学科技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就能夯实国家创新根基、积蓄人才优势,形成“教育育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国家”的良性循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金羊网 文/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