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一束圣火,跨越山海;四城同燃,辉映湾区。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以“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模式,同步点亮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火炬传递,也是全运会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门传递。火炬所经之处,千年商都的脉搏与改革前沿的心跳同振,东方之珠的璀璨与濠江文化的交融共生。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的序曲,更是以火炬为笔、以湾区为卷的宏阔书写,铺展着一个正在生长的大湾区故事、一曲同心共赴的时代乐章。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火炬,是时间的信使,一端牵系着深邃的历史,一端辉映着璀璨的未来。它从广州镇海楼出发,掠过明代古城墙的斑驳光影,唤醒五羊石像的古老传说,让火炬传递开篇便浸润千年商都的醇厚底蕴;它在深圳45公里的长卷上奔跑,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弦歌同频,在“改革、开放、创新”的激昂节奏中重温“春天的故事”;它横越维多利亚港的粼粼波光,串联起东方之珠的历史沉淀与国际都会的现代风采;它漫步澳门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标,描摹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跃动的火焰并不沉溺于往昔的荣光,而是以锐不可当之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锋芒:广州无人驾驶汽车的从容穿行,深圳人形机器人的灵动步伐,直升机“上天越海”的壮阔景象……在时光的交响中,古老文明的脉动与科技创新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恰是粤港澳大湾区以历史为基、向未来跃升的生动注脚。
这也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故事。火炬,是空间的画笔,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举中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壮阔未来。火炬传递在四个城市同步举行,全景式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打破了传统火炬传递的线性逻辑,本身就是一场空间叙事的深刻革命。
从广州“老城新生”的活力焕发到深圳“敢为人先”的创新脉动,从香港“盛事之都”的流光溢彩到澳门“文化共融”的温情脉动,每一座城市各展其长又同向而行,共同绘制出一幅绚丽的“湾区长卷”。更值得书写的是背后的“联通”:参照跨境赛事的“无感通关”模式,专属保障方案让火炬及配套设备、火炬手和护跑手服装等通关运输实现当天起运、当天到达。上午四城传递、下午广州融火的安排,让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精彩和便利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现实。空间的壁垒在火焰的光芒中消融,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与“心联通”的深度融合,交织成最动人的风景。
这一切叙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故事。火炬,照亮的是擎炬者的面孔,是参与者的笑容,是千千万万大湾区建设者的身影。以火炬传递广州站为例,50棒68位火炬手中,既有跳水奥运会冠军杨景辉、篮球运动员赵睿等体坛骄子,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等行业翘楚,更有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公交驾驶员、网约车司机、护士、育婴员等普通劳动者代表。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却共同擎起这束荣耀的火焰,生动诠释了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包容、温暖、奋进的底色。火炬传递的沿途,粤剧的婉转与街舞的动感交相辉映,醒狮的威武与飞盘的活力激情碰撞,这不仅是文化的展演,更是民众热情的奔涌。火炬的光芒,映照在每一张热切期盼的脸上,照亮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同根同源、同心同梦的集体情感,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位奋斗者共享荣光、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同炬亦同心,光暖未来长。当四城传递的火种最终融汇一体,这束穿越时空的火焰早已超越体育精神的传承,升华为粤港澳大湾区自信、团结、昂扬的集体宣言。它以时间为轴,串联起辉煌过往与无限未来;以空间为卷,擘画出世界级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以人为本,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在薪火相传中,一个更加紧密、更加昂扬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同心之姿奔赴星辰大海,在时代的画卷上,续写属于自己的璀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