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化产业体系 筑牢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来源:金羊网 作者:赵亮 发表时间:2025-11-06 09:33
金羊网  作者:赵亮  2025-11-06

□赵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鲜明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支点,更是应对世界之变、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的根本抓手。

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战略定力的着力点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支撑。一个国家能否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产业链是否完整、供应链是否安全、创新链是否坚韧。近期围绕半导体、稀土等关键产业的博弈再次证明,没有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就难以在国际定价权争夺中掌握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对外部风险挑战的清醒认知,更是对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的主动塑造。

立足新征程,广东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个“压舱石”,主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走在全国前列,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为国家总体战略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制度优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最大底气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是经济层面的结构调整,更是一场关系全局的制度重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上发挥制度优势,以改革的系统集成推动产业体系的整体跃升。

制度优势首先体现在要素流动的高效配置上。要素是产业的血液,体制机制决定了血脉是否畅通。只有通过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才能打通资源要素在不同产业、区域和领域之间的流转通道,让创新成果在制度的“高速路”上自由奔跑,从而为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提供持久动力。

制度优势还体现在宏观治理体系的协调效能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形成合力,以整体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增长与风险。要在“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下优化宏观调控方式,为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营造可预期、可持续的政策环境。

更高水平的开放则是制度优势面向世界的延伸。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不仅是开放的量扩张,更是规则层次的质提升。通过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吸收和转化先进治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制度的含金量与全球竞争力。制度型开放让改革与开放形成正向循环,在更宽广的制度空间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影响力和定价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系统工程中,正是这种集中力量、统筹兼顾的体制机制,能够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绿色转型融为一体,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合力。制度之稳,是产业之安;制度之活,是创新之源。正是这种灵活而坚实的制度底气,支撑着中国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赵亮,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25年度广东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牵头人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