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社会政策发展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泳欣 发表时间:2025-11-06 09:33
金羊网  作者:陈泳欣  2025-11-06

□陈泳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充分表明党中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坚定决心。深刻领会其时代意义、实践要求,对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十五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种制约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清除,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党长期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通过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根本上强化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是其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本质上是通过生产关系、劳动关系的深刻调整,释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劳动力、人才能够遵循市场信号与国家战略导向,无障碍地流向效率更高、价值更大的领域与区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极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的战略举措。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看到希望、拥有舞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仅能有效缓解社会焦虑、化解社会矛盾,更能够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奠定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实践要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流动壁垒。首先需要花大力气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类卡点堵点,既要持续加大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硬件”建设,又要强化数据流通与数据协同、产权保护等规范性的“软件”建设。其次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在于推进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确保教育、就业、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秉持投资于人理念,搭建全方位赋能平台。其一,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乃至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公平教育体系和技能形成体系。其二,贯彻就业优先政策,构筑高质量就业创业支撑体系,并深入挖掘如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就业潜力。其三,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搭建技能成才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强化兜底保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编织一张覆盖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等重点群体的社会保障网。

构建青年友好型社会支撑体系,降低“青年流动成本”。青年的流动是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需要多措并举破解青年在社会流动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

作者简介:陈泳欣,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社会政策教研室主任、2025年度广东省社科联青年学术工作坊牵头人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