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品读重阳意蕴,凝聚奋进伟力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发表时间:2025-10-29 15:08
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2025-10-29
进入新时代,重阳节的意义早已超越传统的“避灾延寿”,升华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风染透层林,茱萸香漫街巷,10月29日我们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从古代的祈福避灾到如今的敬老孝亲,始终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时光的珍视;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重阳节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致敬银发岁月的“敬老节”,更是召唤“夕阳力量”投身强国建设的“奋斗节”,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意,在新时代绽放出磅礴的璀璨光芒。

守望传统节日,赓续文化根脉。追溯重阳节的渊源,最早可至先秦时期的“季秋之月,合男女,颁度量,修关梁”,彼时人们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举行祭祀、丰收庆典,寄托对天地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祈愿。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融合“避瘟驱邪”的民俗,《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侍女贾佩兰,每至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认为此举可“令人长寿”。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成为文人雅士登高抒怀的重要时刻,陶渊明“菊花知我意,九月九日开”的吟咏,将节日与文人风骨相联结;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绝唱,更让重阳节的思乡情、骨肉情穿越千年,成为中国人共通的情感密码。从古人“登高望远、插萸赏菊”的习俗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对生命长度的祝福、对家庭伦理的重视,这种文化基因,为重阳节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

爱老敬老孝老,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承。进入新时代,重阳节的意义早已超越传统的“避灾延寿”,升华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如今,各地在重阳节期间开展的“银龄学堂”“老年志愿服务队”“亲情陪伴日”等活动,让“敬老”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馈赠,而是精神上的尊重、情感上的慰藉、价值上的认可。为独居老人上门理发,陪空巢老人唠家常,帮高龄老人学习智能手机操作,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落地生根,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老有所为,“银辉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重阳节承载的“夕阳力量”正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动能。古人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如今,无数老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时代价值。在乡村振兴一线,退休农技专家扎根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粮、养殖,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乡土发芽;在社区治理中,退休教师、老党员组成“调解队”,化解邻里矛盾、参与政策宣讲,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在文化传承领域,非遗传承人、老工匠坚守匠心,将剪纸、皮影、传统戏曲等技艺传给下一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2000万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用“余热”点亮社会,用“银发”书写担当,证明“夕阳”不仅是生命的晚年,更是可以创造价值的“黄金期”。

品读重阳节的新时代内涵,激发奋进力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曾是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但在今天,我们更愿以“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昂扬,为重阳节注入新的时代注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现代化,老年人既是现代化成果的受益者,更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让我们以重阳节为契机,一方面持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共享发展红利;另一方面搭建更多平台,让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发挥所长,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当菊花酒的醇香再次飘荡,当登高的脚步再次启程,我们不仅要传承“插萸赏菊”的文化习俗,更要延续“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精神内核,激活“夕阳力量”的时代价值。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书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彩人生,让重阳节的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道路。(李红军)

编辑:潘海辉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