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粤字号”农产精品闪耀“中国农业第一展”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发表时间:2025-10-23 13:58
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2025-10-23
农交会的舞台上,“粤字号”的C位担当,是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为期三天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10月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闭幕。广东此次携600余种特色农产品亮相农交会,在展现“粤字号”农产品独特魅力的同时,依托“中国农业第一展”平台,推动广东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当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大幕在天津落下,广东展团携600余种特色农产品交出的成绩单格外亮眼。800平方米的综合展区内,骑楼风格的岭南风情与科技感十足的智能装备交相辉映,“论斤卖”的初级农产品悄然退场,“论克卖”的加工精品稳居C位,新农人成为展台主角,这种变化背后,正是广东农业以工业化思维赋能、以产业链思维升级的生动实践,彰显着“粤字号”农产品从品质到品牌的全面跃升。

科技赋能是“粤字号”抢占C位的核心密码。广东展区的智慧农业板块堪称农业科技“浓缩展厅”,极飞2025款农业无人车载药量达120升,能轻松适配果树、大棚等复杂场景,大疆的精准施药设备让传统耕作告别“看天吃饭”。作为集聚全国30%以上低空经济企业的农业大省,广东在农业自动导航、遥感监测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正重塑农业生产逻辑——AI育种缩短作物周期,智慧农场实现精准管控,水下机器人守护深远海养殖,这些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动能。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展区,金鲳鱼、大黄鱼等产品背后,是升降式桁架网箱的技术支撑,是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养殖的种业突破,681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构筑起的“蓝色粮仓”,印证着科技对农业产能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产业升级让“土特产”蜕变为“金名片”。本届农交会上,广东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成果令人瞩目:茂名罗非鱼化身杏鲍菇烧鱼柳、金汤鱼片等十余种美食,排队试吃的人群成为最直观的认可;中山火龙果跳出鲜果范畴,冻干制品凭借长久保质期打开国内外市场;江门新会陈皮更以“一两陈皮一两金”的价值认同,创下300多斤展品一上午售罄的佳绩。这种从“初”到“精”的转变,源于广东对农业产业链的系统打造:上游抓种质资源攻关,中游强精深加工能力,下游拓品牌营销渠道,让每类农产品都能形成完整产业闭环。

品牌强农与产销创新让“粤字号”影响力持续放大。广东展团深谙品牌塑造之道,从茂名罗非鱼的“好心茂名 福寿罗非”,到汕尾海鲜的“天下海鲜 汕尾领鲜”,区域公用品牌的辨识度不断增强。化橘红的发展更具代表性,入选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后,全产业链产值跃升至115亿元,带动35万人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为让品牌与市场精准对接,广东创新策划“一场产销对接+一场品鉴推介”活动:产销对接会上,企业分享标准化养殖与品牌打造经验;品鉴推介中,津粤大厨联手用广东食材打造创意菜品,卫派八珍豆腐、津味薯泥麻花鲈鱼等融合菜肴,让岭南风味与津门文化深度交融。

新农人的崛起为“粤字号”注入鲜活活力。在广东展区,“80后“90后”乃至“00后”成为绝对主力,他们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思维。“农二代”彭岂洋回乡创业打造油柑白兰地,八方茶园林荣健用四大标准构建陈皮采购信心,廖志略带领下的化橘红产业中40岁以下从业者超半数,这些年轻面孔让农业从传统职业变为朝阳选择。他们既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者,也是品牌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产业链创新的推动者,为广东农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交会的舞台上,“粤字号”的C位担当,是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科技突破到产业升级,从品牌塑造到人才迭代,广东用工业化思维改造农业,用市场化理念激活资源,让传统农产品摆脱了“低价竞争”的老路。当无人机翱翔田间、深加工延伸价值、新农人接力传承,“粤字号”不仅赢得了展会的掌声,更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这场农业盛会的落幕,恰是“粤字号”农产品乘风破浪的新起点,未来必将书写更多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广东篇章。(金羊网 文/李红军)

编辑:王智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