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流动红旗”转化为“红色引擎”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熊进华 发表时间:2025-10-23 18:11
金羊评论  作者:熊进华  2025-10-23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流动党员群体已成为基层党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如何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引领”的跨越,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构建动态管理体系,破解“去向难掌握”的治理痛点。流动党员管理的首要难题在于其流动性带来的信息断层。要打破这一困局,需建立“全链条、多维度”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依托全国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数据平台,通过定期摸排、动态更新,精准掌握流动党员的分布、职业、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确保“流动不失控”。另一方面,创新组织覆盖模式,在流动党员集中的产业园区、务工社区等区域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或联合党组织,将分散的党员纳入规范化管理框架。

创新教育供给模式,化解“学习难跟进”的实践矛盾。供学矛盾突出是流动党员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供给需求适配”的教育新生态。线上层面,可开发“云端课堂”“微党课”等灵活学习载体,利用碎片化时间推送政策解读、技能培训等内容;线下层面,在流动党员聚集地设立“移动学习角”,结合社区活动等场景开展“短平快”式教育,实现“学在日常”。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年龄层流动党员的需求差异,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如为务工党员开设安全生产课程,为创业党员提供政策辅导,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激活“建功新时代”的先锋动能。流动党员既是管理对象,更是治理资源。要推动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需构建“服务反哺、双向赋能”的激励机制。在流入地,可设立“先锋岗”,引导流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如在疫情防控中担任信息员,在矛盾调解中化身调解员;在流出地,通过“乡情纽带”吸引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将技术、资金、项目引入乡村振兴,形成“人才回引—产业升级—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同时,建立“积分制”考评体系,将参与组织生活、服务群众、招商引资等行为量化赋分,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荣誉表彰或政策倾斜,让流动党员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消除“归属感缺失”的情感隔阂。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源于组织关怀与权益保障。要构建“暖心服务+权益维护”的立体化支持网络,一方面,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开通“红色代办”通道,为其提供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定期沟通机制,动态跟踪流动党员家庭状况,对困难党员家庭实施结对帮扶,传递组织温暖。此外,通过举办“流动党员恳谈会”“家乡发展推介会”等活动,增强其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让流动党员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度。

深化制度创新,构建“长效化治理”的制度闭环。流动党员管理的提质增效,离不开制度层面的系统设计。需从顶层推动“三单管理”:一是建立“需求清单”,定期收集流动党员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诉求;二是制定“资源清单”,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服务供给库;三是形成“项目清单”,将需求与资源精准匹配,转化为具体民生实事。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对责任落实不力的党组织进行问责,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流动党员管理既是党建难题,更是治理机遇。唯有以系统思维破除管理壁垒,以创新举措激活先锋效能,以制度保障厚植组织根基,方能将流动党员这支“流动红旗”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党建引领发展的新篇章。(熊进华)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