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建议取消成都市公交老年卡在高峰时段的使用权,理由是老年人集中乘车加剧了早高峰的拥挤,影响上班族通勤。对此,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回应称:部分老年人在高峰期确实有出行需求,如到医院看病、接送孙辈上学放学等, 年轻人乘公交上班是一种“刚需”,老年人早上出行也是一种权利。
高峰期到底应不应该暂停老年人使用免费公交卡、地铁卡,这类讨论在近年来变得愈发常见。一些地方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如上海之前就将70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乘车福利,改为分不同年龄段发放标准不一的综合津贴。这种技术性应对,试图在老年人福利不减的前提下,引导错峰出行。但是,在今天,类似的讨论变得多起来,可能更需要注意背后的观念之争。
一组数据值得注意。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也就是说,今天平均不到五个人里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或意味着,在缺乏具体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老年人在早高峰时段免费乘车与“年轻人”抢占空间的质疑,可能首先是源自一种观感上的“不适”。即在多数人的观察中,如今公共空间里的老年人身影,的确是越来越多了——自然也包括早高峰的公交车上。由此,自然会放大年轻人对于高峰期老年人免费乘车的质疑。但正如此次成都有关部门的回应所指出的,老年人在早高峰出行,不仅是一种权利,本身也有着“刚需”一面,如就医、接送孙辈等需求,并不是因免费乘车政策才产生的。这显然是年轻群体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
还要注意的是,从优化公共交通运力分配的角度,部分地方的地铁在早高峰时段早已不对老年群体免费。所以,如果公交领域也跟进实施,无疑会进一步挤压老年群体在早高峰的“合理”出行福利。就此而言,相关公共政策的设计,实际上已在尝试平衡不同年龄群体的出行需求。
不过,虽然这次回应把相关道理讲得很明白,但可以肯定,围绕年轻人与老年人在一些资源分配上的讨论乃至争议,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恐会继续下去。一方面,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及时回应和照顾到这一现实。那就是,随着未来公共空间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实现不同年龄群体的友善相处,特别是在资源分配、公共设施提供上既人性化照拂到老年人的需求,也避免让年轻人感受到“被剥夺”乃至“压迫”,无疑值得重视;另一方面,年轻群体也需要加快观念转变,对于越来越多见的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秩序和资源分配带来的影响,也得做好必要的心理调适。一味地呼吁剔除这种影响,或指望彻底“远离”这种影响,既不现实,也不公平。这也是整个社会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之一。
当然,在一个老龄化程度日渐提升的社会中,不同年龄群体的“相处”态度,或者说他们对于彼此的“看法”,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所决定的。这不仅仅与具体场景下,如早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有关,也更取决于背后更宏观的资源代际分配格局。比如,老年人的退休保障和福利水平与年轻人的工资水平、发展机会如何平衡,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反映越来越强烈的早高峰出行之争,背后所蕴含的微妙观念和情绪分歧,实则是社会面对人口结构转变所衍生出的“不适”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所有年龄群体都能尊严生活的公共空间和公平的资源分配格局,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这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也更考验着政策设计的智慧。
(作者系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