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卷尺、腰别小腰包,头戴黑色头盔、脚踩皮凉鞋,身着白色长袖衬衣——深圳网友“卷尺哥”以这身固定行头,穿行在大街小巷。他的目标包括不亮的路灯、开裂的井盖、设计不合理的天桥等。而相关部门的高效反馈,让他的账号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成为网友口中的“卷尺侠”。
“卷尺哥”这个名字,不仅成为深圳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勾勒出新时代城市治理中“民呼政应”的生动图景。他以普通人的视角、较真的态度,用一把卷尺丈量城市的细节短板,而政府部门的高效反馈与快速整改,让市民公共责任感与城市治理开放性的双向奔赴,成为城市文明最动人的注脚。
“卷尺哥”的走红,从来不是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市民对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彰显着城市的“面子”,而街巷里的路灯、脚下的井盖、出行的天桥,这些关乎民生的“里子”细节,往往最能影响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卷尺哥”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没有止步于对城市问题的抱怨,而是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行动起来:一把卷尺测量天桥坡道的坡度是否合理,一个腰包收纳记录问题的工具,一部手机将发现的隐患制成短视频——他的行头是“接地气”的,他的视角是“平民化”的,他关注的问题更是“烟火气”的。从盐田区十字路口的修复现场,到其他被曝光问题的整改闭环,“卷尺哥”的镜头所及,正是城市治理中容易被忽略的“毛细血管”,而他的坚持,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城市的美好,不仅需要政府的规划与建设,更需要每一位市民主动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如果说“卷尺哥”的较真与坚持,是这场城市治理互动的“起点”,那么政府部门的高效回应与快速整改,则是让这份公共责任感得以延续的“支点”。“指哪改哪”的背后,不是简单的被动应付,而是城市治理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真实写照。当“卷尺哥”的视频发出后,相关部门没有推诿扯皮,没有拖延敷衍,而是第一时间跟进核实,以最快速度推进整改,甚至让记者能在次日就直击修复现场——这种“闻过则改”的态度,不仅打消了市民“说了也白说”的顾虑,更搭建起一座信任的桥梁。政府整改的不仅是隐患,更是市民对城市治理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软实力。
“卷尺哥”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城市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巨大潜力;他也像是一根纽带,串联起市民个体与政府部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身边的城市细节,有人效仿他记录问题,有人在他的视频下留言补充线索,有人为政府的整改点赞——一场由个体发起的“找茬”行动,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体检”。这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城市治理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卷尺哥”手中的卷尺,丈量的不仅是城市的物理缺陷,更丈量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部门的整改行动,回应的不仅是单个的民生诉求,更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践行。当每一位市民都愿意成为城市的“监督员”,当政府部门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治理姿态,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便会自然显现。
在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卷尺哥”的出现并非孤例。从“民间河长”守护河道清澈,到“社区议事厅”共商民生小事,再到如今“卷尺哥”用短视频参与城市治理,这些生动的实践,共同描绘出深圳城市治理的“靓丽风景”。
城市的发展,终究是为了人的幸福。从一盏亮起来的路灯,到一块修复好的井盖,再到一座更合理的天桥,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恰恰是城市文明进步的缩影。“卷尺哥”的身影,将继续穿梭在深圳的街巷,而他与政府部门“双向奔赴”的故事,也将成为更多城市学习的范本。当越来越多的“卷尺哥”站出来,当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以“指哪改哪”的效率回应民生,城市治理便会充满温度与活力,而这些由个体与集体共同书写的故事,正是城市最靓丽、也最动人的风景。(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