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怎么把发展质量提上去、步子迈得更稳当?”当民生诉求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新时代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纲,向党员干部递出一份沉甸甸的“考卷”。面对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与群众期待的新提升,锤炼“善为”内功,已然成为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答优的关键命题。
以“想为”审题,夯实善为根基。“想为”是初心所在、使命所系,也是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逻辑起点。以“想为”审题立意,能为“善为”锚定方向、筑牢根基,实现从“被动等任务”到“主动谋发展”的思维跃迁。湖北将2025年定为“干部素质提升年”,首推“凝心铸魂行动”,并紧抓“思想破冰”这一关键变量。唯有摒弃“等等看”的观望心态,强化“主动闯”的担当精神,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方能让“想为”的火种燃出“善为”的燎原之势,激活干事创业的持久引擎。
以“敢为”破题,激发善为动能。改革深水区布满“激流险滩”,只有以“敢为”破题,才能激发“善为”的强大动能。“敢为”要求干部直面矛盾不推诿、攻坚克难不退缩,彰显“逢山开路”的锐气、“敢闯敢试”的胆识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这样的“敢为”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将政治勇气转化为治理智慧的扎实实践。当然,“洗碗越多摔得越多”的顾虑,会让部分干部陷入“怕出事、怕问责”的畏难心态。因此,要积极构建容错纠错机制,通过思想疏导、岗位适配让“跌倒”干部重新出发。当干事环境实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良性循环,才能卸下包袱,将“敢为”勇气转化为“善为”效能,在敢闯敢试中蹚出发展新路。
以“会为”解题,创出善为新绩。“会为”解题,核心是把思路化作出路、把愿景落成实景。因为,纵有“想为”的热忱、“敢为”的闯劲,缺乏科学方法支撑,终究只是“纸面蓝图”。浙江“千万工程”便是“会为”的生动范例:不搞“一刀切”的环境整治,而是先摸清乡村资源禀赋,再以“一村一策”分类推进,以绣花功夫将“脏乱差”的村湾变成 “和美乡村”样板。让“会为”成为干部标配,在急难险重中打开“善为”新局面,一方面要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靶心”,按“缺什么补什么”开展“短精专特”培训,破解干部的“本领恐慌”;另一方面要把干部放到改革主战场、振兴第一线“墩墩苗”,健全“订单式”挂职和“平急转换”机制,让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练就防风险、攻难关的“硬脊梁”。
时代考题在迭代,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不变的 “阅卷标准”。“善为”,既能打开基层治理的“千重锁”,也能点亮民生福祉的“万家灯”。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想为”明方向、以“敢为”破难题、以“会为”创实绩,持续锤炼“善为”内功,以昂扬姿态写下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时代篇章。(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