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近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市场数据,勾勒出一幅亮眼的消费图景: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49.98 亿,同比增长18%,出游花费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更折射出消费升级、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叠加形成的发展新动能。
从消费结构来看,城乡旅游市场呈现“双轮驱动”态势,农村居民成为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同比增长25%,出游花费增长24%,增速均显著高于城镇居民。这一变化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各地依托特色农业、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如贵州的“无绳蹦极”景区、江苏扬州的春日民宿集群,吸引城市居民走进乡村;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观念转变,加上“村村通”公路、县域铁路网点的完善,让农村群体的出游需求得到释放。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杭州至义乌至温州高铁开通后,沿线县域乡村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30%,铁路串联起的“乡村旅游走廊”,让田园风光成为可触摸的消费产品。
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发力,为旅游市场注入持久活力。一方面,各地文旅部门推出多元化举措激活市场:清明假期苏州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免费开放、北京推荐10大春日赏花胜景地,通过优化服务降低旅游门槛;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主动创新,催生“文旅 +”新业态。特色旅游专列成为亮点,熊猫专列、“环西部火车游”列车将交通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游客在旅途中既能欣赏沿途风光,又能参与非遗体验、民俗互动,这种“慢旅行”模式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品质旅游的追求。此外,“文旅 + 电商”“文旅 + 体育”等跨界融合项目兴起,如福建平潭结合海岛资源推出的“帆船体验 + 海鲜电商”套餐,实现旅游消费与地方产业的双向赋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撑,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协同构建“便捷出行网”。除了铁路部门通过调图新增236列客运列车、开行“消夏旅游专线”,提升热门景区可达性外,公路、航空网络也在持续优化:全国高速公路网覆盖98%的县级行政区,部分偏远景区开通“景区直通车”;低成本航空航线加密,让长途旅游更加便捷。这种“立体交通网络”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重塑了旅游消费格局——G3763次列车7个半小时将西安与武隆串联,使“周末跨省游”成为常态;京哈、京广高铁时速350公里常态化运行,推动“高铁 + 航空”联运模式发展,游客可通过“高铁接驳、航空直达”的方式,高效规划长途旅行。
从数据背后看,国内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体现。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深入、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旅游经济将继续发挥“增长引擎”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而铁路运输作为其中的重要纽带,也将与其他领域协同共进,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道路上持续贡献力量。(鲁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