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难求”到“每寸流动”:用公共秩序感激活文化空间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 发表时间:2025-10-21 17:56
金羊评论  作者:  2025-10-21
以规则为轨道,以公平为方向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176.6万个,总流通人次达13.4亿。”面对这组数字背后的巨大供需落差,多地公共图书馆采取了精细化管理新举措:首都图书馆规定离座超60分钟视为自动弃座;深圳实行红绿提示单;杭州萧山图书馆甚至启用了“沙漏计时”。这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公共图书馆“一座难求”的表象困境,更深层次地表明: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需要引入一种清晰、刚性的公共“秩序感”和“规则感”,来重塑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公平正义。

这种公共秩序感,是我们乘坐火车出行时最直观的感受。想象一下,每逢客流高峰,数亿人次的旅客如何才能安全、准时、有序地抵达目的地?其根基正是铁路系统对规则的绝对恪守和公平的硬性执行。从车厢内严格禁烟的规定,到实名制购票、对号入座的制度,再到工作人员对霸座、占道的零容忍,铁路系统以一套简单但高效的规则,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最大化利用。每一次列车准点发车、每一个座位被合理使用,都凝聚着亿万旅客对公共规则的尊重和对秩序的信任。

反观公共图书馆的“一座难求”,正是因为稀缺的阅览资源被“占座”这一无序行为锁死,导致“有物无人”的资源闲置。多地图书馆的新举措,正是向铁路管理模式学习,将“软规则”升级为“硬秩序”的生动实践。

首先,它们用“时间刻度”,重新定义了公共资源的“流转效率”。深圳的红绿提示单、杭州的沙漏计时,以及规划中的智能感应,都相当于图书馆的“计时员”。这些技术和工具用精确的时间刻度,替代了人工巡查的主观判断,让公共资源实现自动化、高效化“流转”。这正是将图书馆从传统的“借阅场所”升级为“现代公共文化空间”的关键一步——让每一寸文化空间都像火车座位一样,处于流动和被利用的状态,确保坐席的“周转率”最大化。

其次,它们用“规则的刚性”,保障了资源的“公平秩序”。首都图书馆明确“离座超60分钟自动弃座”,深圳用“红单”计时,这些都旨在保障读者“公平权”。这种刚性规则的实施,有效制止了“以任何形式占座、代占座”的无序行为。这种“公平优先、效率兼顾”的原则,不仅赢得了绝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与支持,也引导了文明阅览风尚的形成。

解决“一座难求”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推动着公共文化空间向复合型文化场域转型。从传统的“藏书中心”向具有包容性、互动性、提供“一馆一品”服务的精神角落演进。未来的图书馆不仅要解决有没有座位的问题,更要通过技术,为不同群体(备考族、上班族、亲子团)提供功能分区甚至预约服务,体现出精细化、人本化的服务温度。

这场变革提醒我们,要让公共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就必须学习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则和秩序感,以规则为轨道,以公平为方向,让每一个文化空间都充满高效、有序、向前的正能量。(鲁继明)

编辑:刘嘉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