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行动”:乡村振兴与高校育人的双向奔赴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卓武 发表时间:2025-10-20 09:31
金羊网  作者:陈卓武  2025-10-20
“双百行动”并非简单的高校帮扶乡村,而是乡村振兴与高校育人的双向奔赴。

□陈卓武

广东省立足省情实际,聚焦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其中,“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以下简称“双百行动”)作为省委省政府赋予高校服务“百千万工程”的重大使命和关键路径,为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此战略交汇点,高校既是“双百行动”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与自身育人体系升级的关键纽带,直接决定“双百行动”双向价值的落地成效。

高校党委引领

“双百行动”的核心动力

“双百行动”的本质是校地协同的系统性实践。高校需以党委引领筑牢保障根基,以多维责任明确行动方向,才能实现“服务乡村”与“优化育人”的双重目标。

高校党委需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核心作用,筑牢“双百行动”的长效保障机制。一方面,统筹资源破壁垒。成立“双百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内各部门分工,统筹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战;建立校地协同办公室,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与高校资源,确保帮扶方向不偏离。另一方面,完善机制防短效。从制度层面构建保障体系,在人才激励上,将“双百行动”参与经历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学生学业评价,激发师生积极性;在资金保障上,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地合作与学生实践;在动态优化上,通过校地协同推进会、效果评估等机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方案,确保“双百行动”可持续推进。

“双百行动”赋能乡村

高校责任担当的实践转化

高校的责任担当最终需通过具体实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在“双百行动”中,高校将科技、人才、文化优势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结合,推动乡村从“被动接受帮扶”向“主动内生发展”转型。

科技赋能产业:破解技术难题,夯实发展根基。针对乡村产业技术转化率低、产业链短、抗风险弱等痛点,高校通过技术攻关与平台搭建注入“科技基因”,既为传统农业提供绿色防控、智慧种植等技术,也助力乡村制造业优化生产流程、研发新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更关键的是,通过校地共建实验室、技术推广站等长效载体,高校将技术帮扶转化为乡村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短期帮扶后技术断层的问题,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人才支撑振兴:构建“本土为主、外来为辅”的人才体系。面对乡村人才流失、专业匮乏的瓶颈,高校通过“培育+输送+带动”的模式构建长效人才支撑。以“定向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将乡村医疗、教育、农业等急需需求融入教学,培育“懂乡村、爱乡村、留乡村”的本土化人才;以就业引导拓宽服务渠道,通过校地招聘专场、基层项目推介等举措,鼓励毕业生带着专业技能投身乡村建设;选派专家下沉,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带动本土人才成长。这种模式既快速填补人才缺口,更激活乡村人才培育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智力保障。

文化驱动发展:激活“文化认同”,转化资源价值。针对乡村文化认同弱化、非遗传承断层、资源闲置等问题,高校以文化研究与创新为抓手。通过普查梳理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非遗、红色资源,挖掘其时代内涵;借助现代设计与数字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展厅、文创产品、文旅线路,让文化“活起来”;通过开设传承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培育文化传承人,增强村民文化自豪感,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双百行动”反哺高校

推动育人体系升级

“双百行动”将乡村振兴场景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高校从“封闭办学”向“开放育人”转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强化育人目标:培育“有担当、能实践”的时代新人。“双百行动”以乡村振兴现实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育人目标向“知行合一”升级,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在参与乡村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文化传承中,直面真实问题,理解国家战略需求,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长为既懂专业、又能实践,既怀理想、又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创新育人模式:构建“理论-实践-评价”闭环。“双百行动”打破高校育人“围墙”,推动育人模式从“课堂中心”转向“实践中心”。一方面,将“双百行动”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开设“乡村振兴概论”“乡村技术实践”等相关课程,让理论教学贴近乡村实际;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乡村调研、技术帮扶、文化实践,转化课堂知识。更通过实践学分、成果认定机制,将实践表现与学业评价挂钩,激发学生积极性。这种模式,让育人更接地气,培养出能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优化学科建设:实现“学科-需求-育人”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建设向“需求导向”转型。比如,组建跨学科团队参与“双百行动”,解决农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交叉问题;根据乡村新需求调整学科方向,增设“乡村振兴学”“农村区域发展”等新兴专业,让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种优化不仅提升学科实用性与竞争力,更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让高校成为服务需求、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

“双百行动”并非简单的高校帮扶乡村,而是乡村振兴与高校育人的双向奔赴。未来,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党委引领、深化责任实践,持续推动校地协同,让“双百行动”成为城乡协调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

作者简介:陈卓武,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