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统筹:温建敏
栏目主持:李妹妍 景瑾瑾
□杨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在海洋强国战略纵深推进与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时代坐标下,海洋已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与核心增量空间。作为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的经济大省,广东正以高效协同为抓手,以走在前列彰显使命担当,不断凝聚全省上下向海图强的强大合力,奋力推动海上新广东建设取得新突破。
高效协同陆海经济
以海洋链接全球新格局
当前,世界正加速迈入“蓝色增长”时代,围绕海洋资源开发、通道控制和产业布局的国际战略角逐日趋激烈。海洋已成为全球产业版图和经济格局重塑的战略制高点。
要以沿海港口群为核心节点,构建面向世界的开放门户和全球物流枢纽,大力推进陆域经济通过海洋链接全球。这要求我们跳出传统陆地思维的局限,将广袤的海洋视为配置全球资源、链接全球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战略新空间。通过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绿色航运体系,畅通陆海联运通道,我们能够将腹地广阔的陆域产业优势,高效转化为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竞争优势。
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陆海统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世界级的港口群,深圳港、广州港、香港港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列,与腹地广阔的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紧密相连,形成了“前港后产”的强大发展模式。这正是陆域经济通过海洋链接全球的典型范例。然而,如何将这一优势从珠三角地区辐射至粤东粤西粤北,实现全省陆海经济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是广东在新征程中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广东以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为牵引,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高水平规划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和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强化港口群对内陆腹地的辐射力与集散力。通过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让粤东的精细化工、粤西的临港重化、粤北的生态农产品等,都能高效便捷地通过广州港、深圳港等枢纽走向世界。通过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合作,让广东制造借助海洋通道走向全球。同时,广东依托深厚的陆域产业基础,积极布局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陆域产业链向海洋延伸,形成了陆海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升级的良性循环。
唯有统筹陆海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应,方能开创陆海经济融合发展的世界新高地。
高效协同港产城布局
提升海洋经济整体效能
推动港口、产业、城市三者高效协同、联动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临港经济体系、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必须打破三者独立规划、割裂发展的传统模式,迈向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新阶段。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强省,在港产城协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探索价值。全省海岸带空间承载着多元功能叠加与产业集聚,形成了多个层级分明、特色鲜明的港产城融合发展区。在空间布局上,广东正着力构建“六湾区一半岛”的海岸带产业空间体系:以大汕头湾区、大红海湾区、环大亚湾区、环珠江口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海陵湾区和雷州半岛为极核,形成区域性海洋产业增长极;以多个中小港口为支点,培育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这种多层级、网络化、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有效促进了海岸带产业功能的协同配置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海上产业与陆域空间的连贯协同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色。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中,广东建立了“海上发电—陆上制造—港口运维—城市配套”的全链条协同机制。阳江、汕尾等地依托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在陆域规划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专业化风电母港,同时完善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实现了海上资源开发与陆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现代化海洋牧场领域,广东推动海陆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湛江为例,在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湾实验室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下,校地企结合,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等南海适养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增加了海上养殖平台的供应类型和数量;陆域开展精深加工与品牌化运营增值;港口高效集散运输,城市提供研发、电商、金融支撑。种业创新与养殖、加工、流通、服务融合,延长价值链,提升竞争力,助力“海上新广东”打造世界级特色渔业品牌。
广东依托海洋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海上牧场、海上粮仓和海上药库,促进港口物流、临港产业、城市服务与海洋生态协同提升,构建优势互补、要素畅通、动能倍增的港产城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引领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方案。
高效协同新旧动能转化
开辟蓝色发展新赛道
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生物制造、具身智能、深海、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动能。在这一历史性机遇窗口期,如何高效协同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沿海地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命题。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但传统海洋产业占比仍较高,高附加值产业占比不足,“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链价值链总体处于中低端环节。这一现实警示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
为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协同发展,必须统筹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一方面,要推动沿海化工、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前瞻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深海探测、海洋牧场等新业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数字赋能是广东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港口物流、渔业养殖、海洋工程等领域的运行效率。推进海洋石化、海洋装备制造、海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大模型与港口调度、资源管理、船舶导航等具体场景深度结合,增强海洋产业的创新力、应用深度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打造“海上新广东”数字化转型标杆。
锚定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依托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校、科研院所,构建现代化复合型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涉海学科结构,强化海洋工程、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国际规则与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建设,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交流等多层次合作机制,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熟悉国际规则、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海洋人才。例如,广东海洋大学新增的“海洋经济与综合治理”交叉学科博士点,聚焦海洋综合治理与政策、海洋经济与规划、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评价等研究方向,培养适合现代海洋发展与治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海上新广东”提供持续智力支持与创新动能。
唯有科技创新与人才教育双轮驱动,才能实现新旧动能的顺畅转换与高效协同,推动“海上新广东”从大到强,完成跨越式与引领性的历史飞跃,谱写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高效协同海洋综合治理
筑牢蓝色发展安全屏障
海洋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陆域与海域、不同海域之间、海洋开发与保护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面对日益频繁的开发活动,任何单一的、局部的治理行为都可能引发“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连锁反应,推进海洋综合治理体系现代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区域界限,建立跨领域、全过程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开发、保护与管控的统一谋划、一体推进。
广东拥有大陆海岸线4114千米和大小海湾510多个,海洋治理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广东海洋开发利用强度大,但也面临着近岸海域污染、海洋生态退化、无序开发等突出问题。这些现实挑战,倒逼广东必须在海洋综合治理上先行先试、探索新路。顶层设计方面,广东划定海域环境管控单元471个,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6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海域优先保护单元。海洋生态修复实践方面,聚焦建设美丽海湾主线,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多个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其中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国际项目。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海洋环境、海洋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推进海洋综合治理的高效协同,广东还需在法治化、社会化上持续发力。要健全海洋综合治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责,为协同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要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力量有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共治的多元治理新模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清洁、美丽、富饶的碧海蓝天,为“海上新广东”建设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头像绘制 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