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列车呼啸向前,报刊亭应借势焕新颜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鲁继明 发表时间:2025-10-11 16:30
金羊评论  作者:鲁继明  2025-10-11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街头,总有一些“老物件”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公交站台旁的报刊亭,无疑是其中之一。它曾是无数人与外界连接的文化窗口,一份份油墨清香的报纸杂志,构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全部。然而,随着数字浪潮的奔涌,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报刊亭也成了“时代的眼泪”,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报刊亭的命运,折射出传统业态在时代巨变下的生存挑战。然而,这种挑战并非不可逾越。我们放眼全国,一种更宏大、更具正能量的“老物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焕发新生——那就是中国铁路。作为国家经济的“大动脉”,铁路同样有着百年历史,但它从未停滞不前。尤其在近十几年来,中国高铁以“贴地飞行”的速度和“八纵八横”的宏伟蓝图,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更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时空观念和区域经济格局。它将天涯变咫尺,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承载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奋斗者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铁路的转型与进步,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曾经,普速列车一票难求,现在高铁的出现有效释放了运力,让普速列车得以更好地服务于对价格更敏感的群体,实现不同层次需求的有效匹配。报刊亭的转型同样需要这种精细化的服务思维。“老物件”不等于“废弃物”,“历史感”可以转化为“新价值”。报刊亭的价值,绝不应仅限于售卖报刊。它占据的往往是城市核心区域或人流密集的街角,其位置优势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

例如,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上的报刊亭,已不再只是单纯卖报纸的“小推车”,它升级成了集卖水、租借充电宝、指路等功能于一身的便民服务站。再看深圳的“种子邮局”,将报刊亭与咖啡饮品、邮政服务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城市补给点;广州的智能报刊亭则更进一步,引入了自助售卖、生活缴费、共享雨具等智慧便民功能。这些鲜活的案例共同证明:报刊亭的转型,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文化售卖点”变为“城市便民微枢纽”。

这种转型,是对公共资源的有效激活,也是城市管理者“绣花精神”的体现。就像高铁站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承载着城市展示形象、聚集商业的功能一样,报刊亭也需要这种精细化的运营和创意性的再造。当一个原本濒临淘汰的设施,能够通过功能拓展,重新融入社区、服务民众,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为城市保留了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记和人情味。

时代列车呼啸向前,我们当然不能奢望报刊亭能像昔日那样遍地开花、家家红火。但至少,对于那些位置优越、具备改造潜力的报刊亭,城市管理者不应只看到它亏损的财务报表,更应看到它作为城市“微枢纽”的巨大潜力。毕竟,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不仅要有纵横驰骋的高铁大动脉,也要有街角随时能提供帮助的小小报刊亭,共同构成城市发展的正能量图景。(鲁继明)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