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云南大理市喜洲镇一稻田内,多名游客为拍照踩踏稻田,引发网友强烈谴责此行为“糟蹋粮食”。(10月10日《新京报》)
乡村旅游近年来越来越火,今年国庆期间,乡村旅游火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居城市的市民喜欢放假到农村体验一下田园情趣,一些农村人习以为常的“原汁原味”的农村景象,成了城市游客争相恐后打卡的网红打卡点。但到乡村旅游,不能逾越文明底线。
比如国庆长假期期间,游客踩踏稻田频发,而现在正是一年收获的季节,游客为了拍照踩坏成片的稻谷,这样的做法就是在搞破坏,损害了农户的财产权益。农民春耕秋收,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的稻谷,眼看到了收获的时候,却被不文明游客成片踩坏。秋天丰收的喜人景象被这不文明的一幕破坏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悯农”诗人人都能背诵,为何这些游客却没有记在心头?糟蹋粮食是可耻的行为,毁坏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样不可饶恕。乡村游不能成了“撒野游”“任性游”。农村不是法外之地。
类似不文明旅游现象较为常见,且存在多年。比如有游客未经允许大面积采挖村民竹笋;多年前就屡屡发生游客为了拍照踩坏成片的稻谷……不仅是乡村旅游,其他还有游客在景区乱扔垃圾、在景区乱涂乱画等不文明旅游行为。
据喜洲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国庆长假期期间,游客踩踏稻田频发,尽管已在稻田周边设置禁止踩踏警示牌并派出流动执法工作组,但因人流量大、工作人员无法全天候值守,管控仍显吃力,游客在执法人员离开后仍会下田踩踏。执法力量的薄弱,给不文明旅游行为以可乘之机。
乡村旅游不应出现“糟蹋粮食”“踩踏稻田”的“不和谐音符”。“踩踏稻田”,踩踏了乡村旅游的红线。对此,需要当地加强执法力度,比如如果这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农户造成了经济损失,要能让他们照价赔偿,还要对他们破坏稻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应处罚,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的游客,要能将他们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进行惩治。
要遏制不文明旅游乱象,关键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守住法治底线,加大治理力度,比如对游客喜欢前往的“网红点”加强巡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制作警示标牌、横幅等,做好警示教育,采取将不文明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对不文明游客采取罚款等措施进行惩罚等等。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故意损毁农作物需承担赔偿责任。像一些游客乡村旅游踩踏稻田等,就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要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纠治不文明旅游行为需要“刚性约束”。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但要让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不能让乡村游变成了“乡村忧”“乡村愁”,不能让乡村旅游游走在法律之外。不仅是一些游客不文明旅游带来负面影响,在农村排污、垃圾处理等方面,乡村旅游也还存在短板。要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规范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让游客不再“任性”,让农村既能成为“网红打卡点”,农户利益、农村生态环境等也不至于受到损害,要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戴先任)